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三个人的校园 大山里的坚守

梓桐镇中心小学里桐校区,位于距千岛湖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结蒙村 通讯员 杨波 摄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1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健 通讯员 方俊勇 洪霏)11月26日是农历冬月,山区气温似乎比前几天又冷了一些。

  清晨7点,淳安县梓桐镇的结蒙村里就已天色大亮,这个距离镇政府6公里的山中小村里,鸡犬之声渐起相闻。

  50多岁的卢东荣穿着加厚保安服,准点来到村里小学开门,十几分钟后,三个人影陆续走进校门,他又轻轻将门掩上。

  老师:胡自祥;学生:徐梓轩、徐晓梓。人齐了。

老师胡自祥领着梓轩和晓梓在小操场上跑步 通讯员 杨波 摄

  “校区很小,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缩水”

  梓桐镇中心小学里桐校区。十年前,这里有三百余名学生、二十多位老师,曾经是周边村落的“教育中心”。

  十年后的今天,周边村落的家长千方百计把送孩子到乡镇中心小学甚至城里去读书,小小的校园里已只剩下两名一年级学生和一名全科教师。

  梓轩和晓梓,一个家住2公里之外的河联后洲自然村,一个家住1公里之外的结蒙大富自然村,父母常年在外。

  “留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拿晓梓来说,他爷爷脚不便,奶奶不会骑电瓶车,天天走路上下学,路上要花30分钟。”

梓轩和晓梓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每天步行送他们上学 通讯员 杨波 摄

  胡自祥扬了扬自己手中的一摞备课本,纸轻意重,“我们校区虽然很袖珍,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缩水。”

  上课铃声响了。两个孩子端坐在空旷的教室里。胡老师大声地读起了课文《明天要远足》,他读一句,孩子跟一句,三个人的琅琅书声,很快传遍了校园。

  下课铃声响了。《运动员进行曲》同步奏响,胡自祥手牵着两个孩子从三楼拾级而下。

教师胡自祥同时教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五门课 通讯员 杨波 摄

  到了操场,三个人先跑步,再做广播体操。寂静的校园,此时才有了一丝热闹。

  第三节课是音乐课。骑着电瓶车赶来的郑顺水老师将两个孩子拉到身边,弹起了6年前学校重金购置的钢琴,琴声悠扬。

  梓轩和晓梓则手里捏着铃铛环扣,伴着琴声开唱,童音清脆,眼睛里闪动光芒。

  …………

  胡老师兼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五门课,一位音乐老师和一位科学老师开展定期走教。

  虽然只有两个学生,但小小的校园里书声从未间断。

  从外表看起来,梓轩和晓梓一天到晚都笑嘻嘻的。彼此为伴的他们,在学校里几乎形影不离,从写作业到玩弹珠,都是活泼乖巧的“好哥俩”。

  可当有人问起 “是不是会想爸爸妈妈?”时,两张稚嫩的小脸会难得地认真起来。

  两个人重重地点下头,不约而同地蹦出一个字:“想!”

上课时,梓轩和晓梓积极和老师互动 通讯员 杨波 摄

胡自祥帮助梓轩和晓梓辅导作业 通讯员 杨波 摄

  “说不失落是假的,但孩子就是我坚守的意义”

  胡自祥是2017年下半年来里桐校区的。当时校区就只有两个年级6名学生,老师连同他一起也只有两人,所以一度有些顾虑。

  “除了自己肠胃不太好、常常失眠之外,学生人数太少,请假不便也是一个困扰。”但是考虑到山里孩子们的不容易,胡自祥还是听从了学校安排。

  “留守儿童的基础比较差,接手时心里压力特别大。因为学生这么少,如果还不能教好,实在说不过去。”2018年下半年,胡自祥接手的二年级班,学生也仅有两人。

  胡自祥每天6点多早起,骑20多分钟电瓶车去学校,每时每刻和他们待在一起。

  老师经验丰富,孩子也很争气。二年级最后一次考试时,这个“袖珍”班级给了胡自祥很大惊喜:在周边三个乡镇的教学联盟里,他所带的班级,取得了数学平均成绩第一、语文平均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另一位音乐老师郑顺水定期走教,教两个孩子弹钢琴。 通讯员 杨波 摄

  今年秋季开始,学生数量再度减少,胡自祥就成了“光杆司令”。

  他说,自己教书已有34年,每次看到偌大的校园空荡荡,“说不失落是假的。但只要一看到梓轩和晓梓,就会觉得自己的岗位充满意义。”

  胡自祥的信心来自于对孩子的观察。在他看来,这两个孩子特懂事。

  前几天,胡自祥给了他们每人两个橘子,没想到他们却直接塞进书包不舍得吃,一问之下,才说要带回家给奶奶尝。

  “两个孩子知道我胃不太好,特别关心我。有一次吃中饭,我瞄了一眼手机。

  晓梓就在边上敲碗了:‘老师,吃饭的时候不能看手机。’”胡自祥说着说着,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笑容。

三个人的教室 通讯员 杨波 摄

  笑着笑着,胡老师突然抿了抿嘴,收起了喜悦,很郑重地对记者说:“梓轩和晓梓才一年级,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品行上佳,我有信心带好他们。”

  郑重源于珍重。在他看来,这句话,是对孩子未来的承诺。“我轻忽不得。”

  “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办下去!”

  中心小学、完小、村小、校区……这些概念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对于山区的百姓而言,却是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名词。

  生源不断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人数在减少,可在当地看来,即使只有两个学生,但是校区的存在意义不一般。

  梓桐镇中心小学校长方星说:“淳安地域广阔,留守儿童特别多,山区孩子上学不易。虽然设置这样的分校区,我们也有一些难处,但一切还得满足群众切身需求为先。哪怕只剩下一个孩子,也要坚持办下去。”

课间时,胡自祥和两个孩子一起做早操。

  中午11点40分,用餐时间到了。梓轩和晓梓欢呼着冲进教学楼斜对面的食堂,迎接他们的是香气扑鼻的猪肉炒香干、清炒萝卜片、番薯粉条……这顿中饭不简单,厨师是梓桐镇中心小学聘请的,菜谱是学校定制的,所有食材也是统一配送,期间花费的心血,已很难用成本去核算。

  乡村在发展,乡村在蜕变,但在山里人的眼中,孩子永远是照进山麓的第一道阳光。

  据了解,目前淳安县一共有59所乡村小学,遍布在23个乡镇,虽然总人数不足50人的学校或校区就有15个之多,但是人们对这些学校和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却从未减弱一分。

  在里桐校区的一个角落,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刻了建校经历和捐款人姓名,历经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

  三个人的校园为何能够坚守?初心,或许便藏在其中。

  浙江新闻+ 

  淳安县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新模式

  淳安县地处库区、山区和革命老区,地广人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学生外流现象严重。2018学年,淳安县52所农村小学,学生数100人以下的小学有31所,占59.61%;10人以下(含10人)的班级数为100个,占农村小学班级数的23.42%。

  “小校微班”的出现,给淳安乡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带来新挑战,为此,淳安县不断强化基础保障,抓好城乡联盟建设,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新模式。

  比如,由城镇学校作为盟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为盟友。盟主负责联盟内各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力促优质学校帮助薄弱学校共同提升;

  比如,联盟内学校教师开展走校上课,建立城乡定期双向交流机制。仅2018学年,淳安全县就有149名义务教育段校长、教师带编流动;

  再比如,为了突出乡村教育的“小而精”,淳安县教育局立足自身实际,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绿色生态课程”、“黄色丰收课程”等。

  截至目前,淳安已组建9个小学联盟和3个初中联盟,建立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25个,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送教330余次,学员参与达到3500人次。

相关稿件
· “未来校园”在杭发布!家长接送都要通过人脸识别
· 下城区5所新校园9月新启 你家门口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