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赛洁)新动漫新语言。5月1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大师班在杭州滨江白马湖开讲,围绕主题新经典如何诞生展开。
现场,动画电影《抢劫坚果店》系列动画电影制片人安洪周、日本动画《火影忍者》《火影忍者疾风传》导演和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导演巴里库克为大家带来演讲。
如何开发包装制作长篇电影?
开讲人:安洪周(《抢劫坚果店》系列动画电影制片人)
“成就一部好电影,什么最重要?”在演讲开头,安洪周把这个疑问抛向观众席。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开发。“这是一个将各种想法、创意变成可行性剧本的阶段。故事必须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设计。”
安洪周介绍,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制片方了解到怎样的立意才能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前景,以及如何在影片中增加取悦观众的元素,所有这些内容对于主题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是正在制作的一部动画影片《松花》,灵感来自于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哈尔滨的冰雪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水节之一,根据这个,我们专门为中国的市场设计了这个影片,很像冰雪奇缘,又加上十一罗汉,既像幻想剧,又像童话剧、音乐剧,风格很丰富。”
“基于一个好创意,做进一步开发,再去编写故事大纲,设计角色。”安洪周觉得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他还告诉记者,“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力十足的市场里,未来5到10年,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动画配音怎样改良?
开讲人:伊达勇登(日本动画《火影忍者》《火影忍者疾风传》导演)
“60多年前,日本引进大量美国影片,但由于语言问题,就诞生了配音这样一个产业。”说起配音产业,人们就能联想到声优这个日渐火爆的职业。伊达勇登的描述,让听众们有机会一窥这个行业中的创意和变革。
他介绍,配音有两种模式,在日本,常说的配音,是指影片视觉效果全部完成后,再请声优进行配音。实际上还存在另一种模式,比如在迪士尼,就是先请声优们根据台本进行录音,再根据录音配上画面。
在行业里工作十多年,伊达勇登对配音方式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是已经完成的画面,人物的表情、断句、张嘴的时间都已经固定,声优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集中在对上嘴形等细节上,无法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感情。”
于是,伊达勇登尝试了一种特殊方法,他故意提供了完成度很低的黑白画面进行配音。“声优就有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用拘泥于对口型等细节。”
除此之外,伊达勇登还注意到一个变化,“在中国,不少人开始尝试声优集体进棚录音的模式。”
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日本,动画配音往往是请相关的声优聚集在一个录音棚里同时进行录制,可以让对手的情绪感染到自己,让语言充满互动感和真实感。”
《花木兰》凭什么走红?
开讲人:巴里·库克(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导演)
现场出现在大屏幕上的这个人,正是20多年前风靡美国的电影《花木兰》的导演巴里·库克,由于工作原因,他没能来到现场,通过连线的方式,他为观众揭示了《花木兰》制作背后的故事。
“我在1981年加入迪士尼动画公司,开始了17年的迪士尼动画制作生涯。直到1998年,我和托尼·班克罗夫特联合导演了《花木兰》。”巴里·库克回忆道,这部影片当年取得了全球三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也是首度在好莱坞动画制作中使用中国题材的影片之一。
对于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巴里·库克还记忆犹新。“当时《花木兰》就用到了大量的CG技术,比如打仗时的马群。”
身处行业内顶尖公司,巴里·库克是看着电脑图像技术进步的,也在不断尝试最新的技术。“C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电影创作从内容、表现力和制作过程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传统手段无法完成的效果,以逼真的观感带给观众。”
在他看来,动画电影是一个高度技术化和艺术化结合的行业。“比如,当木兰割掉自己头发时,不仅很明显能看出来她的眉头皱了起来,眼尾在用力,身边的窗帘在飘逸,甚至头发的特写都很有情绪。如何在动画设计中传达出当下的情绪,非常考验影片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能力和把握。”
如何让越来越多像花木兰这样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巴里·库克认为,人物的唯一性非常重要。“《花木兰》能够在西方世界一炮而红,也源自于人物的唯一性。之前迪士尼的动画女主角,都是以公主的形象示人的,而木兰是个有反叛精神又很勇敢的女性角色,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