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林立的江干,已成为世界级企业总部的集聚地。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月23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李凌婧 记者 刘健)1975年,30岁的沈爱琴,以17台铁木织机和几间破旧平房,创办了万事利的前身——杭州笕桥绸厂;1992年,30岁的仇建平辞职下海,在出租房里装了一部电话机,创办巨星工具,它是巨星科技的全资子公司。
时至今日,万事利与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达成合作,迈出向外商输出核心技术、品牌文化的脚步;而巨星科技以12亿元交易价,收购存储设备行业领军品牌Lista,吹响进军欧洲市场的号角。
改革开放40年,江干实现了“从农业强区到市场大区,从市场大区到民营经济强区,从民营经济强区到城市化新区”的三大跨越,民营经济不断蓬勃发展,涌现出西子联合、万事利、巨星科技等一批本土老牌民营企业。最新数据显示,江干区民营企业达到5.6万家,个体工商户4.4万户。
江干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江干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在监管服务上做加法,在软环境上不断寻求新突破,激活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深耕“标准”
让民企走上更大舞台
杭州中天MCC大厦六楼,刘海琳的办公桌上,堆放着不少材料,材料封面上的“标准”二字,特别醒目。刘海琳是杭州蓝天园林技术中心主任,她骄傲地说,自己身处的这栋大厦6楼以下,全是公司买下来的资产。
发展成行业50强,刘海琳说要感谢“标准的力量”。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蓝天园林公司有个科技项目要申报评奖,需要到江干区市场监管局盖章,刘海琳第一次接触到“标准”这个词。“工作人员告诉我,制定标准是方向也是抓手,在整个行业都低迷的情况下,用制定标准来发出点声响,更容易脱颖而出。”刘海琳笑道,实践证明,要想在行业里做出点名气,制定标准确实是条好路子。最终,在江干区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下,刘海琳带领团队埋头做研究,让各种技术参数更加科学完善,出炉《桂花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如今,这项标准已成为浙江省农业重点标准,蓝天园林也因此掌握行业话语权。
为了推动“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企业自觉,江干专门制定优厚政策,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企业(组织),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企业(组织),给予5万元一次性补助。仅2018年,江干区就已指导企业制定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8项、“浙江制造”标准2项。在推动企业参与到“标准化”的浪潮中,江干自身也未停止脚步,在“五水共治”、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上输出标准,比如《杭州市高铁站枢纽区域综合管理规范》是全国首个针对高铁站枢纽区域综合管理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有些是实践的创新,有些是工作的倒逼,但都为杭州打造世界名城增添了助力。
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江干正在创树更多经验和标准,帮助更多企业登上国际舞台。1月14日,“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城市联盟”秘书处永久落户江干,未来,江干不仅将举办更多关于城市标准的国际交流活动,还将通过建立国际标准化专家信息库和标准信息资料库,为企业带来最新、最权威的标准信息、产业动态、创新热点和国际贸易资讯,助力企业及时掌握全球动态,为产业创新升级铺设国际路标。
审批提速
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
不久前,创业者莫云鹏来到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取了一个“申请受理”的号。大约20分钟后,他就拿到了新公司的营业执照。“这简直太快了!”莫云鹏有些惊讶,因为前几年注册公司时,“从登记到拿营业执照起码得好几天”。
莫云鹏体验的高效办事背后,是江干区推出的杭州首个“私人订制”无差别收件系统。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综合受理”窗口放着一台双屏的综合受理机,集高拍仪、人脸识别、身份读取等功能于一体,机器内置“无差别收件系统”,通过屏幕市民能选择自己办事事项,一级一级进行细化,最终生成一张材料清单。窗口工作人员吴雁介绍,市民在办理多个事项时,还能将材料清单合并去重,生成需要提交的总清单,避免重复提交材料。
现在,“无差别收件系统”已在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8个街道和100个社区的自助服务机和“江干审管”微信公众号上线,市民可以线上线下订制自己的办事清单,就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提高了市民办事的成功率,该中心退件率下降到了5%以下。而像身份证、企业基本信息等办事常用材料,在审批部门认可效力的前提下,都直接通过共享查询获取,市民已不需要再提供了。数据显示,“无差别收件系统”上线运行后,大厅综合窗口排队等候时长缩短20%,340个涉企事项办理时长缩短50%。
作为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江干区,在落实省和杭州市相关举措的同时,积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无差别收件系统”外,江干还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在发改、住建、公安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通达成品装饰生产厂房扩建项目从立项备案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仅用了83天,实现了100天开工的目标;江干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杭州银行在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中试点推出“在线电子保函”应用,无需开户,无需缴纳保证金……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支点,江干正在撬动各领域、全方位改革,为企业创造便利的办事条件,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有414个事项实现“一窗通办”,38个多证合一事项、96个证照联办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自助服务点109处,150项常办事项就近可办。“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江干茁壮成长。”江干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打破壁垒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临近春节,凯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潘玮终于松了一口气,由凯旋街道引进的“中墨省州合作基地”国际项目,成功落户在四季青街道的钱江新城,半年后将正式对外开放营业,成为江干引进墨西哥优质人才及项目的重要平台。
一个项目的招商和入驻,如何能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属地进行?原来,从去年开始,江干按照“同发掘、共布局、分利益”的原则,由江干区投资促进局负责统筹全区招商资源,依托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丁兰智慧小镇及钱塘智慧城三大产业平台,在全区推行资源共享的“大招商”机制,打破了过去区域和部门的招商壁垒。
作为世界顶尖院校“蒙特雷科技大学”的主导项目,“中墨省州合作基地”跨越大洋成功落户江干,实属不易。“项目方提出了一系列落户条件,比如,办公面积要超1000平方米,而且必须是现房,这和凯旋街道的资源禀赋不匹配,毕竟老街道的新建商务楼宇比较少。”潘玮说,第一时间,她将难题反馈到江干区投资促进局。
随即,局长助理饶磊担起“中墨省州合作基地”招商专员,提供前期沟通、中期踏勘、后期签约的“一站式”服务。一个多月时间里,饶磊走访了庆春发展大厦、迪凯商务中心等诸多写字楼,最终在钱江时代国际广场找到了合适场地。从城边皮迈入新中心,江干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建设有温度的服务型政府,营造与新中心相匹配的营商环境。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个暖心瞬间读懂它:
巨星科技感谢政府的跑腿服务。浙江省“三名企业”的评比门槛较高,为了帮助企业完成申报程序,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江干发改局多次上门指导培育,从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出发,牵头相关财政部门,提前兑付配套资金;
贝贝集团感恩钱塘智慧城的贴心。为了让辖区企业员工上下班更方便,钱塘智慧城定制地铁站到企业的“凤凰谷巴士”,这也是杭州首个为拟上市企业打造的接驳巴士;
独鹿教育科技为“周三访谈夜”点赞。得益于这项坚持5年的解民忧机制,负责人杨奇立和江干区图书馆达成协议,后者将在暑假帮助企业推介新产品。
……
从温暖服务的细节出发,江干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善待民营企业,爱护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也引来众多好项目的青睐。
数据显示,江干实行“大招商”机制以来,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2个,共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95.62亿元,完成杭州市计划的109.90%,新培育天地环境、特美刻家居等15家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
振奋民企信心
江干提“四个宁可”
从去年11月开始,江干持续开展“走亲连心”服务企业活动,以解决困难为导向,实现对重点企业、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领导走访服务全覆盖。
为了提振广大民企信心,江干区委主要负责人提出“四个宁可”:
宁可财政紧一点,也要挤钱减负担。给企业降本减负,在政策、用地、人才等方面优先满足企业需求: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要素,必须优先配置;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服务,必须优先保障;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配套,必须优先到位。
宁可权力小一点,也要简政增活力。在区级职权范围内,进一步简政放权,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前置审批能取消的全部取消,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宁可干部累一点,也要精准送服务。倡导“落实不过夜、放假不放工”工作作风,在服务企业上不搞“花架子”,注重企业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经济、知企业、会服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党政干部。
宁可现在难一点,也要转型拓空间。通过大范围的城中村改造,关停和搬迁了一大批“低散乱”企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至今,江干还在承受产业重塑的阵痛,只有把城中村改造的文章做好,江干才有引进好企业、培育好产业的空间,才有留住人才的宜居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江干提出“四个宁可”的背后,体现为民营企业成长厚植沃土的拳拳决心:只有让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好企业,才能推动江干民营经济更上一层楼。
眼下,江干正在钱塘江畔谋划建设“湾区之芯”,将钱江新城核心区、江河汇项目以及钱江新城二期为主的12.7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世界级企业总部的集聚地。
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江干一定能再次奏响春天的故事!
(本版图片由江干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