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周年 探索中国湿地保护路径

  “五一”假期首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迎来游客超4.4万人次。

  电瓶船驾驶员王祥能如往常节假日般忙碌,穿梭于碧绿的水面,带领游客领略湿地之美。二十年前的今日,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正式开园;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已达903处,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西溪的20年,同步见证了我国高质量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20年。在西溪湿地20岁“生日”前夕,一场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西溪湿地举行,西溪湿地20年生态答卷,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20年来,西溪湿地秉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

  西溪的生态越来越好,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较2005年开园时分别增长339%,93%和225%。管理越来越精细,2024年,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正式投用,坚持数字化管理,实现湿地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平衡发展,西溪将民俗文化、在地文化等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为六大民俗活动,年均接待游客量从2005年的44.85万人次增长至近年来的年均500万人次,年均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

  从西溪的“1”,到如今的“903”,越来越多的国家湿地公园出现在我们身边。

  目前,我国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全国240万公顷湿地,为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空间。同时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自然教育、康体养生等产业发展,将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缩影。我国出台《湿地保护法》,组织实施“十二五”“十三五”湿地保护实施规划和《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并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探索积累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