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乘势而上 临平如何开拓新天地?

  中场,往往是回顾总结上半场、谋划部署下半场的时候。体育比赛如此,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临平,这个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首度迈过千亿元“大关”的新区,在今年上半年交出增速7.0%的成绩单。

  7.0%的背后,既证明了临平直面困难的不懈努力。当然,与兄弟区县相比,这个数字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步入下半年,临平将如何乘势而上、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委全会上,透露着回升向好的信心,更透露着稳步向前的决心。

  “变”与“不变”

  回望过去20年,坐东望西、由北向南,临平实现了从水乡稻田到高楼林立、从农业大县到创新强区的历史性跃升。

  “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强势突破动能转换、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幅改善城乡面貌、扎实推进共富建设,成功跻身全省千亿级区行列。”全会上,区委书记陈如根说。

  事实上,对于临平而言,无论是成立新区,还是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是在变化中进行的。

  全会提出,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远时期,就“如何认识临平、如何改变临平、如何发展临平”作出的回答,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注入时代性和创造性,以坚定坚韧和信心决心抓长抓常、稳扎稳打,不断巩固成果、扩大阵势、提升实效。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基石。在激活地区经济动能的同时,临平也在不断寻找产业新空间、新赛道。

  比如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新支点,深入推进3个“一平方公里”产业区块建设,有序开展“红丰创新带”三年行动,强势推进前湾数智城合作开发,提速建设小林高科、西大门工业园等都市产业园,突破重塑“一桥一墩一库”形态,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地标。

  比如持续发力CXO、信息软件业等产业赛道,谋划打造综合货流数字商业中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发展不仅在变化里,也在不变里。

  “持续扩大‘未来工厂’临平方阵领跑优势”“构建完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有力盘活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商业楼宇等存量资源”……

  话题的重申,并不意味着老生常谈,而恰恰体现着一以贯之,体现着长期与笃定。

  朝既定方向持续地推进变化,临平在变与不变中,调整自己的产业之路。

  直面挑战

  对照制造大区向数智强区迭代的新目标,如何解决素质性、结构性问题,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对照价值洼地向创新高地跃迁的新愿景,如何实现本地化、产业化转换,培植更有驱动力的科技引擎?

  对照深度融杭向全面融长提速的新方位,如何扮好桥头堡、蓄水池角色,建设更有显示度的开放门户?

  ……

  此次全会上,临平围绕20年来的发展,提出了六个“如何”之问。

  事实上,拉开时间线,就可以发现,临平所提出的六个问题,并非临时抱佛脚的急就章,而是有着长期一贯追求的底色;也并非“就局部谈局部”,而是基于更宽阔的发展视野。

  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另一方面,内部日益产生的新需求。如何谋篇布局?

  此次全会上,临平也用“五个新提升”作了回答——

  聚焦亚运圆心,推进城市能级新提升;强化平台牵引,推进产业能级新提升;突出人才引领,推进创新能级新提升;坚持改革破题,推进开放能级新提升;锚定共富示范,推进民生能级新提升……

  五个方面,干货满满。其中,一方面是大项目招引。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大的经济环境之下,临平锚定“5+1”产业生态圈、总部经济等主赛道,整合强化“三平台+四中心”招商力量,探索拓宽“政府领投+基金引投”招商路径,全力争取阿里组织变革衍生项目落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招商、精准招商,力争在生态圈龙头企业、服务业引擎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是提升开放能级。

  地处长三角“圆心地”,临平将继续深度对接G60科创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联动深化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张江科学城和知名高校,推动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实质性运营,构建“孵化在上海、转化在临平”的合作新模式。

  “软”“硬”兼施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配套。

  如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临平宜居宜业,是临平近年来一直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而临平给出的答案是:优化“软服务”、提升“硬环境”。

  作为全省营商环境的代表,临平区企业服务中心整合了23个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涉企服务资源,并提供人才、投资、行政审批等九类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1240个事项集中进驻,累计兑付财政资金14亿元,办结企业诉求2.3万余条,受(办)理各类审批业务12万余项。

  接下来,临平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构建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增值式服务为重点、企服中心为载体、三大平台为阵地、市场化专业力量为补充的企业服务体系,迭代升级“一件事”集成服务,搭建“一站式”数字化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人才方面,着眼打造双创人才“蓄水池”,推动卓越工程师梳理、培养、评价、使用全链条试点。全面推动“青才十六法”落地见效,谋划布设一批青年人才“临街区”打造青年向往之城、奋斗之地、出彩之区。

  提升文化软实力,也为营商环境“赋能加码”。作为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平自古以来就与江南文化不可分割。

  5000多年的史前江南文化,形成了以茅山和良渚玉架山为代表的古遗址群;延绵至今2000多年的大运河和1000多年的宋韵文化,诞生了褚无量、何思敬等名人名士;

  近现代,以古海塘、塘栖丝织和超山梅花文化为代表,木船制造、蚕桑织造、糕点制作、蜜饯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断接续传承。

  当前,临平正在加快推进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引领发展以时尚文化、智造文化为主“开放包容”的新时代江南文化。“古韵临平、时尚江南”的美好图景,将全方位呈现。

  今年是亚运之年。临平作为重要比赛场地,也依托亚运契机,“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不断完善“硬环境”。

  下半年,临平将继续高质量推进三大提升行动,扮靓赛事场馆,在道路、入城门户、旅游专线等重要节点和动线,全面提升“迎亚运”城市配套品质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后亚运”这篇文章,临平将完善以运河、湖山为“带”,以标志性嵌入式体育场地为“核”的城市公共体育配套,构建“全域均衡、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十分钟品质健身圈,同时引进“体育+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微短剧等文化产业,持续推进亚运文化和临平历史、智造基础、时尚元素、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临平将以营商环境之“优”,谋高质量发展之“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