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70年西湖之“跃”⑤|文化沃土“日日新”

  编者按: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70年前,新中国迈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70年间,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发生着“当惊世界殊”的深刻变革。浙江在线推出《70年西湖之“跃”》,聚焦杭州的美丽城区——西湖区,用不同年龄“西湖人”的目光,折射他们的梦想与奋斗。

  从“一穷二白”起步,西湖区经济、环境、民生、平安、文化全面蝶变,一次又一次书写“西湖篇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西湖区正向“三全之区”不断迈进,续写发展传奇。 

  从青丝到白头

  只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左起第三为冯赞玉

  “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如是形容九曲红梅茶。“这句诗,说的是它高贵清雅,配得上白玉杯盏;赞它颜色黄中带红,乃红茶中精品。”冯赞玉熟练地介绍道。

  浙江有多种名茶,九曲红梅茶便是其中唯一一款红茶,因此又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为了这“万绿丛中一点红”,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冯赞玉,坚守50多年,从青丝到白头,初心未改——“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技艺,不能在我这里断掉”。

  出虎跑路沿之江路往西20余公里,就可进入九曲红梅茶主产地——杭州市西湖灵山风景区及外围保护区地域。这里“九曲十八弯”的地貌,正是九曲红梅茶的名字来源。这款茶叶的外形亦如其名,细紧卷曲如鱼钩,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鲜醇爽口,香气清如红梅。“经历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四道工序,像这样,抓起来能勾连在一起的,便是好茶。”冯赞玉说。

  九曲红梅茶历史悠久,绝不是半路出道的“无名之辈”。早在1915年,它远渡重洋,在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拿下金奖;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在众多参评的红茶中,它更是一举夺冠,并被列为当时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然而这样一款好茶,却没能挺过战火纷飞的年代。解放前夕,九曲红梅茶产地一度到了“人穷地瘦茶园荒,昔日葱郁成枯黄”的地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慢慢恢复生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湖龙井茶声名鹊起,茶园效益剧增。而九曲红梅茶依然存在着茶叶售价低,茶园效益上不去的困境。不少茶农放弃了九曲红梅茶,转向龙井茶。饶是“大环境”如此,冯赞玉和一些老茶农们,依旧在坚守。

  功夫不负有心人。21世纪到来,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传统农业正朝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增效明显。为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重塑九曲红梅茶的昔日辉煌,周浦乡党委、乡政府把九曲红梅茶的生产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九曲红梅”在2000年获得了注册商标后,2003年取得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获得“浙江绿色农产品”称号,于2002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先后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中国蒙顶山杯名茶博览会、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中国著名农产品品牌大奖赛金奖。

  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先后被选定为杭州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九曲红梅茶文化展示馆”落成、《九曲红梅》茶文化书籍面世,更使这一传统名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产业因文化而兴。随着九曲红梅茶的声名远播,不少茶企慕名而来。冯赞玉也注册成立了杭州白头红茶叶有限公司。“我们从村民那里收购原叶,在厂里进行加工,现在制茶手艺已经可以机械化。我们有萎凋槽、揉捻机、发酵架(室)、烘干机等机械,比手工制作更佳精准、卫生。”

  进化的不只有加工技艺,茶园的管理养护也都越来越凸显环保、科技理念。

  这个时节,茶农们正忙着给茶园除草、施肥和修剪。茶园的秋施基肥是由西湖区统一配送(免费)的优质农家肥一一菜籽饼。全年的茶园病虫防治工作,由西湖区招标的公司用无人机喷治,防治时间、用药品种及用量、浓度均由西湖区农技中心掌控,保证了茶叶的安全。近年来,茶区广大茶农只采春茶,不采夏茶、秋茶,也保证了茶叶的安全性,有利于茶园的培养。

  如今,九曲红梅茶正重塑形象,重振雄风,迎来真正的复兴。    

  从山野到田间

  文化生活不再只是都市人的享受

  “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一曲越剧《十八相送》,引得村民齐声喝彩。9月初,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村文化礼堂热闹非凡,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到了这里,开启了首场西湖美丽乡村文化惠民巡回演出。接下来,他们会走进三墩镇绕城村、双浦镇东江嘴村等西湖区美丽乡村,共巡回演出10场,历时3个月。

  一个小小的舞台,却让农村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久违的文化浸润。越剧演员周华珍也曾参与过这样的“村晚”,她的折子戏在双浦镇周家埭村备受追捧。

  “村民路上碰到我,都要我来上一段,他们都很爱听,有的人还直接把小音箱、收音机、手机揣在口袋里,边走边听。”周华珍说。

  今年年初,周家埭村也办上了“村晚”,地点就在农村文化礼堂,足足排了5个越剧节目,全场戏迷都高兴坏了。有几个平时省吃俭用的,碰到唱越剧要用到的戏服、道具,千八百元地投下去,眼睛也不眨一下;有的演员,还是头一次登台。即便如此,最终的演出效果依旧很好。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种条件,上台机会也没有。现在政府政策好,对文化这块比较重视。”一位演员说,“村里这两年对戏迷们也很支持。文化礼堂造好后,边上还要再专门造个戏台。这个戏台在双浦绝对算独一家。”

  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行走在西湖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已然成为美丽乡村的金名片。它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活动空间,更激发了村民想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截至2018年底,西湖区共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等各类弘扬社会正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出150场,惠及10余万群众百姓。

  去年,西湖区首次将文化礼堂建设列入2018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定《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有效解决场地保障、资金保障等建设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27个文化礼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点亮一方水土。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一方面鼓励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收集村史村情、乡风民俗,让文化资源得以留存。

  在三墩镇整村搬迁和集镇改造过程中,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朱嫣红带领文化搜集小组,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搜集老的农耕用具和民俗文化故事。“目前已搜集物品万余件,经过整理、修缮后将全部用于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建设,为大家留下最好的乡愁记忆。”朱嫣红说。

  一座座文化礼堂、文化家园,不仅是西湖区鲜明的文化地标和基层群众心中温暖的精神家园,更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从传统到前卫

  数字文化产业迈向“星辰大海”

艺创小镇内景 杭州佰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之江畔,象山脚下,艺创小镇里,激荡着振奋人心的“双创”潮。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林志龙怀揣梦想来到这里,开启“光影人生”创业之路。

  匆匆8年过去,他和伙伴们创立的杭州佰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漂亮地完成了G20杭州峰会钱塘江沿岸灯光秀、2018青岛上合峰会楼宇灯光秀、第14届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大型会展、活动灯光秀的设计与制作。 

钱江新城 杭州佰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我之前在宁波读大学,学的是艺术设计,又到中国美院进修公共艺术,后来想创业,老师就给我们推荐了艺创小镇。”林志龙说。在他看来,艺创小镇是设计师的“天堂”。“一方面有山有水,环境优美;一方面聚集了很多文创企业,在一起很有氛围。”

  然而最初,灯光秀并不是佰影的主营业务,直到完成了G20杭州峰会钱塘江沿岸灯光秀项目后,这个特色才逐渐被挖掘出来。

  “在G20杭州峰会钱塘江沿岸灯光秀项目招标时,我们恰好已经做了很多城市夜景的影像视频和一些虚拟灯光动态,这些材料为我们拿下项目提供了很大帮助。”林志龙笑着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开门红”的打响,让佰影的灯光秀生意越做越好。而红火的生意背后,既有G20杭州峰会的品牌效应,更有杭州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杭州的数字经济氛围,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土壤。”林志龙说。

  在艺创小镇,融合了云计算、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时光坐标、中视精彩、北斗星、眼云智家、项氏兄弟等2700余家文创企业,形成了文创设计、数字文化和影视动漫等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生态。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蔡志忠、王伟忠、孟京辉、宋建明、黄大同等数十位高端文创领军人才,1100余位以设计服务、现代传媒、艺术品、动漫游戏、信息服务等为主导的文创中高级人才,200余位创新创业的国内外硕士、博士,—年平均2000余人的新增文创就业人员,500余位大学生、留学生等“新四军”人才,组成了艺创小镇“文创领军人物、国际文创人才、高端创意人才、青年创意新锐”四级联动的人才梯队,为文化创意产业化运作注入了丰沛的创造力源泉。

  今年5月,喜马拉雅浙江公司正式落户艺创小镇,将构建面向全省的有声图书馆全面阅读基础体系,让声音和知识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随取随用,进一步打响西湖数字文化品牌。

  佰影也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想提升艺术光影的互动性,例如让观众可以用手机控制光影,或者让光影自动采集人们当天所穿衣服的颜色、捕捉人的动作等。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有太多的设想可以去尝试,‘数字+文创’,未来将是一片‘星辰大海’!”

  下一步,艺创小镇也要全面启动4.0版本建设,全方位加强与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的战略合作,加快象山艺术公社名企名人名家招引入驻和凤凰谷单元做地,全力打响“全国最强的数字文创基地、全球文化艺术的交流窗口、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品牌。

  美丽的西湖大地上,文化沃土“日日新”。其中,有老一辈的坚守,亦有新一代的开创。一个个文化载体、产业平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桥梁,人文与科技,古老与现代,一曲振奋人心的文化“交响乐”已然奏响。

相关稿件
·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 70年西湖之“跃”③|相互守望铸就“平安西湖”
· 70年西湖之“跃”④|“幸福西湖”普惠民生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