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花车现身西湖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六年前的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如何让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真正成为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滋养,是后申遗时代的一大课题。
六年来,通过一系列让百姓喜爱、有参与度、能接受、能受益的公共文化活动和创意实践,良渚之名被更多人所知,古老文明的魅力播撒到千家万户。
在第六个“杭州良渚日”,我们再次走进“活”起来、“潮”起来的良渚,探寻“文化+民生”深度融合的故事。
良渚研学活动之制作草裹泥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让文化可亲可感可参与
恰逢暑假,良渚很是热闹。
良渚博物院展厅内,数十名青少年围聚在玉琮展柜四周,凝神聆听社教专员解读神人兽面纹中蕴藏的先民精神世界。
数公里外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群外国留学生在磨玉作坊化身“玉工匠人”,在砂砾与玉石的摩擦间感知良渚先民的造物智慧。
申遗成功六年来,依托系统化的公众教育体系,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一院三园”正蜕变为杭州市民“家门口”的活态文明课堂。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的良渚博物院,创新采用社会力量联动、跨界资源整合、数字技术赋能等路径,着力构建全民共享、无差别化的博物馆教育生态——
“良博奇妙夜”“良渚童huà”“‘良·雅·集’音乐会”“良渚讲堂”等多元立体、全龄段覆盖的社教品牌矩阵渐渐成型,逐步构筑起具有良渚标识度的博物馆教育范式;
破解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策展选题受限、专业壁垒突出等难题,举办“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等精品展览,引导市民以良渚文化为坐标原点,遍览多元文物艺术的美学图谱。
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讲解知识库”有了更加精准化、体系化的内容支撑——
基于植物孢子分析与动物考古研究成果,引入梅花鹿打造生态鹿苑,相继推出良渚的植物世界展、良渚的动物世界展以及梅花鹿特展等,让访客沉浸式探寻良渚先民的动植物生态与养殖文明;
在公园内的河道作坊区设置公众考古区块,通过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考古场景,让更多人在亲历感中解码良渚文化的千年底蕴。
良渚文创产品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文创“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门停车区的文创店,结束游览的访客们正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文创产品:从小小的冰箱贴、徽章,到毛茸茸的小鹿玩偶,再到“馥郁良渚”香薰产品……琳琅满目,多元丰富。
开放、包容、创新,是镌刻在良渚文化基因里的鲜明特质。如今的“良渚人”,正以同样的精神气度,在文创领域锐意开拓、大胆破局。
自2018年上半年起,良渚文创开启蓬勃发展之路,并构建“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产品矩阵不断拓展,如今已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贵金属饰品等11大品类,在售商品超600款,并通过5家线下门店与3个线上平台同步发售,构建起多维销售网络。
一件件有形的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像架起一座座桥梁,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向产业效益的转化,也实现了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传播——
依托“世界遗产”与“文明圣地”双重金字招牌,不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
走在良渚,能感受到各种悦目的色彩。这得益于“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2023年,该工程的首批研究成果“良渚核心色彩”发布,填补了国内大遗址原创色彩体系的空白,以美学视角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经过持续深耕,“良渚MEI”工程已形成色彩、纹样、气味等多维度创新成果,打造出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产品。
当五千年前的宇宙观念与礼制文化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当传统文化以时尚优雅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良渚,正成为百姓可触摸的日常。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文化赋能乡村惠民生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水系纵横、鹿鸣呦呦;不远处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内人来人往,美丽乡村里欢声笑语……夏日的良渚,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
生机的背后,是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余杭在良渚遗址率先构建“大遗址保护”补偿体系,集结地方财政资源,自2005年起推行《良渚遗址保护区文物保护补偿办法》。
这一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组织与民众参与遗址保护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治理等民生事业改善。
如今,“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从良渚遗址扩展到横贯余杭北部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书写新的和谐共生故事。以项目牵引推进民生建设,2023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推出首期“十大工程”。
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就是首期“十大工程”之一。该工程通过水环境整治、滨水空间优化、文化场景营造等系统性改造,让承载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港重焕生机。为厚植文化底蕴,设计团队自去年12月起在河畔绿道打造13组文化景观装置,目前已全部完工。
“雕塑刚动工时,我们带孩子来玩还在好奇,没想到转眼间绿道就‘长’满了良渚文化的景观装置,走在这里处处是惊喜。”附近的一位居民牵着孩子漫步绿道,对新落成的文化景观赞不绝口。
沿绿道前行,良渚古城城址、良渚玉器、外围水利系统、良渚符文四大主题依次铺陈,通过文字镌刻、雕塑艺术、壁画创作等多元形式,将良渚的统一信仰、城市文明、木作文明、稻作文明等历史图景娓娓道来,让一条滨水步道蜕变为可漫步、可品读的露天文化长廊。
2025年4月,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发布,总投资约68.9亿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及民生福祉等领域。
在民生改善方面,“良渚客厅建设工程”“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乡村传续工程”等项目正持续推进,不仅将新增公共展览、乡村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还会通过环境整治、运营管护等方式,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移步换景”的文化深化场景。
跳出良渚保护良渚,跳出良渚发展良渚。“文化遗产保护—民生品质提升—产业价值释放”的良性循环,成为良渚“文化+民生”画卷上最靓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