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进入倒计时100天的节点,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临安——去年完成扩区的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将作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接受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调研考察,其中的核心,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协调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永恒课题。如今临安正在用自身实践给出新的解法,通过“产业强区、富民安区、实干兴区”三大战略,擦亮“科创”“生态”“文化”三张金名片,推动“吴越名城·幸福临安”建设渐入佳境。
先进制造的升级和绿水青山的和谐发展共振,钱氏家训的传承和乡村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构成了临安独有的模样,在临安,一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山区实践,正从钱王故里走向世界舞台。
临安人民广场
科创强区
从“工业上楼”到
创新生态的临安解法
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建设,离不开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高能级的科技廊道。位于临安的青山湖科技城,是大走廊的西部节点,承载着“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使命与定位。整个“大城西”地区亦是杭州的生态安全屏障,空间资源瓶颈亟须突破,建设用地有限。
为此,临安定下“三年腾拓一万亩产业空间”的目标,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如今青山湖科技城的标准厂房在大走廊占比已经超过了40%。“今年初杭州全球关注度最高时,不少项目慕名而来,想在城西科创大走廊落户,其中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了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招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临安的空间,相对大走廊内其他地区来说是供应最充足的。
青山湖科技城“工业上楼”效果图
这场空间“魔法”,临安是怎么变的?早在杭州发布推进“工业上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前,临安的 “工业上楼”就已经开始在24宗土地上铺开,工业空间的容积率已然向2.5突破。“未来,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楼顶。”博尔玛项目的总经理刘阿巴罗指了指还在建设中的厂房,容积率可达5.0,比国内“顶格”3.0的容积率还要高,“我们希望的产业生态是层层皆首层,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工业上楼”解决了空间要素对杭州“大城西”的产业发展制约,而创新的协同机制,则带动了杭州的科研成果“从1到多”的产业化发展,让更多在杭州孵化的企业,能够扎根杭州,完成规模化生产与成长。
“西临合作”是创新协同的新方式。紫金港科技城位于大走廊东部核心区,重研发和科创,青山湖科技城是西部制造高地,重“智造”和转化。两区强强联合,形成“临安交净地、西湖做产业”的新模式。
“链式招商”是创新协同的新引擎。通过对区内重点产业在招商上的延链补链,临安已经在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多个产业赛道上形成了产业创新集聚效应,建立研发中心,从企业端推进创新。
通过对区内31家科研院所进行整合,并引进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等国家级的科研重器,“创新”标签在临安愈发凸显。
2024年,临安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全省前十,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梯队;临安科技成果转换交易量的增速大幅度提升至27.2%,增幅居杭州市前列;科技强基重大项目投资额、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R&D投入强度等多个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在科创的牵引下,临安实现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数、引进大学生数、高层次人才数全部创新高,一个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硬核引擎”新城正在崛起。
临安於潜镇光明农场
生态富民
从“多田套合”到
绿色共富的临安实践
今年初,临安的太子尖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出圈”,年轻人组队奔赴云海日出,在山顶肆意歌唱致敬说走就走的青春。看似偶然背后,实则是临安近些年在“生态+文旅”下的苦功夫:推动“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引进乡村运营团队,让临安不少“空心村”通过乡村运营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度假圣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成立初衷,便是寻求生物圈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而坐拥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临安,在绿水青山中寻求解题思路,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杭州西部的广袤山村迈向共富之路。
“点绿成金”,用好“天目山”这一生态IP。天目山的生态价值首要体现在休闲旅游上,于是临安便在天目山打造出系列精品民宿以及康养产品,提供优质的消费落地场景。其次是天目山脉约1千米海拔的高山环境,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的错峰生长,于是临安在高山推动蔬菜的标准地建设,推出“高山蔬菜”“天目小香薯”“天目水果笋”等一系列优质农产品,并进一步推广“天目山宝”区域公用品牌的覆盖和使用,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临安来说,土地要素制约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难题,全区15万余亩的永久基本农田被划分为上万个片区,平均片区面积仅为14亩。2024年初,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仅63.8%。在“巴掌地”上增加土地的复合功能,是临安探索出的实践路径。
临安采用浙江省提出的“多田套合”创新性理念,通过跨部门合作,探索出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 “三统三同”实施路径,短短一年时间,临安“多田套合”率便达到了84.7%。龙岗镇汤家湾村的娘娘畈连片农田,耕机在有条不紊地运作,巨大的绿色防鸟网拔地而起,这是新建的“稻蛙共生”养殖基地。“通过‘多田套合’整治,农民能拿到比周边镇平均高出3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相关负责人说。
在生态赋能下,临安三次蝉联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区,乡村振兴实现“连优”,连续六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一座绿水青山间的生态之城正铺展开诗意栖居新画卷。
吴越文化博物馆
文化铸魂
从千年吴越
到现代IP的临安表达
近两年来,吴越文化频频“破圈”,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超26万人次,成为闻名长三角的网红打卡点。
从一段存在不足百年的历史,到如今活跃在学界文艺界的文化符号,吴越文化为何能够突破漫长的时间禁锢,实现焕活?这其中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因素,也离不开临安持续对吴越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系统性研究保护激活了文化基因。从文献集成、基础研究、通识读物、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对吴越文化开展系统研究,已经出版了《吴越国通史》《吴越国政治研究》等6部研究著作。吴越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以吴越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是文化基因激活的核心窗口。而以博物馆为核心的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一街三区块”,搭建起了临安文化标识的“四梁八柱”,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血脉。
改造后的临安第一街——衣锦街
“文化+”激发了新活力。“文化+新媒介”推动文化“破圈”,歌舞剧《陌上花开》首演即爆,纪录片《吴越国》开拍,电视剧《太平年》完成拍摄并定档央视。“文化+旅游”产品消费火热,太子尖看雾、青山湖品绿、百丈岭探雪、牵牛岗观星等四大户外打卡点引爆全网,小红书、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临安话题量位居杭州各区、县(市)前列。“遇见吴越”等特色研学线路及主题产品订单激增,吴越物华集引领非遗集市新风尚。“吴越信物”系列文创今年“五一”单日最高营收达3.2万元,还作为浙江馆的代表亮相深圳文博会。“遇见吴越”研学路线订单激增,文化消费引领文旅风尚。
“文化滋养”涵育文明新实践。《钱氏家训》在临安家喻户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安人。“吴越明礼”文明实践品牌不断擦亮,以“垃圾换咖啡”引领的太子尖“无痕山野”文明实践获得全网点赞,锦南街道市坞村共享自习室托举起了放学后孩子们的功课,爱心冰箱为工人的夏天送去一抹清凉……临安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以吴越文化为牵引,临安正在打造系统化的文化谱系,文化矩阵释放叠加效应——在古老的天目山,生态文化、名人文化、茶盏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交织融合,文化多样性魅力无穷;围绕闻名中外的《耕织图》,农耕文化和当代农业发展紧密衔接,现代版的《耕织图》亮相日本世博会,展示了江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围绕西部的诸多历史古镇,浙西民俗文化蓬勃发展,昌化鸡血石雕刻、神兽花灯、红毛狮子、湍口烫画等非遗瑰宝百花齐放。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临安的蝶变令人惊叹。但若细究其发展逻辑,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矛盾”的和谐共生里:它既有攀登“硬科技”高峰的锐气,又有守护万亩良田的定力;既敢把厂房建到八层高空,也愿花10年修复一座天目古窑遗址。这种“既要又要”的底气,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当科创为城市锻造硬核实力,生态为民生铺就温暖底色,文化为精神构筑认同坐标,三者交织出的不仅是城市的高速发展,更是一个关于“人如何诗意栖居”的答案。在临安,你可以在实验室里改变世界,也可以在山野间找到自己。这座城市正带着所有岁月馈赠,走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图片由临安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