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浙江日报丨萧山:改革争先,工业突围闯三关

  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对于浙江而言,更是富民强省之本。

  今年前4个月,杭州萧山工业投资增长24.8%,连续58个月保持高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在国际环境复杂、投资深度承压的大背景下,这一成绩殊为不易。作为全省工业大区,萧山以“科创引领、智造变革”牵引制造业变革,纵深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优质内生裂变项目保障、国企园区(厂房)投建运营一体化等“三大改革”,用新打法、新模式、新业态,拼出发展新优势。

  “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增量哪里来、创新怎么干、生态怎么建?凡此种种,皆是杭州工业再攀高峰遇到的“关”。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板块,萧山集聚了全市1/4的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和“中国视谷”四大产业平台。在今年“十四五”收官之年以及“十五五”谋划之年,重塑工业新优势,再造工业新杭州,萧山怎么想、怎么谋、怎么干?

杭州奥体中心

  增量关

  内生裂变加速存量变革

  沿时代高架进入位于萧山区河上镇的膜材料小镇,安普鲁薄膜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这个由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内生裂变”而来的项目,拥有领先的薄膜研制与制造技术,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23亿元。

  “14年里,科百特几乎一年‘生’出一个项目。”在河上镇重点工作负责人办公室内挂着一幅科百特规划图,企业特有的“C字号”工厂已经从C1发展到了C13。今年C11厂区正式投用,C12、C13厂区也已经开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厂区全部落地在河上镇。

  在科百特如此信任的背后,是萧山对存量企业的重视。

  过去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风口兴起,这些大项目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香饽饽,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看“邻居”绍兴。2021年至2023年,受芯联、比亚迪等一批大项目带动,绍兴制造业投资连续高位增长,投资额翻了一番。

  在投资曲线向上的同时,一些声音随之出现:“优先保障外来大项目,中小企业拿地难”“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到外地投资去争取优惠政策”……

  萧山的目光并不局限在“招商引资”。去年9月,萧山推出制造业项目内生裂变改革,强化优质制造业内生裂变项目保障,坚持内生裂变企业与招商企业“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齐”。

  在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一些内生裂变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比大型招商项目小。尤其是萧山民营经济独树一帜的本底优势没有变,从传统产业起家的荣盛、恒逸、万向、传化等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各自行业内贯穿全产业链生态的头部企业。比如,荣盛、恒逸就从传统化纤材料向新材料转型,在萧山益农镇裂变出了盛元化纤、逸通新材料等一批纺织新材料项目,将带动工业产值上百亿元。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内生裂变蕴藏着萧山中小企业的“基因密码”,那么新领域的“新萧企”用脚投票,就折射出了萧山的新活力。今年以来,位于“中国视谷”窗口园区的先临三维、易加三维动作频频,先进的金属3D打印设备生产线和非金属3D打印设备生产线、齿科数字化设备与配套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萧山按照“落地一个重大内生项目、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园区”思路布局,形成了一批链主引领、创新赋能、高速生长的内生裂变项目范例。

  按照“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齐”“一盘棋统筹”“一条链管理”“一张图规划”五大原则,萧山制定用地保障、资金保障、评价体系、工业用地储备出让、跨平台镇街发展数据共享等5个方面政策细则,将有限资源向优质存量项目倾斜,进一步激发存量制造业企业活力,释放优质内生裂变项目潜力。

  立足已有产业基础,萧山在全省首推创新裂变、转型裂变、链式裂变、增值裂变“四个模式”。自内生裂变项目改革以来,已累计推出三批共56个代表性裂变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

  成效已经显现。今年一季度,萧山开工项目总数61个,总投资265.5亿元,其中内生裂变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51.4亿元;产业平台中,“中国视谷”开工项目共21个,集中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约67亿元;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全省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全省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场会在萧山举行,来自萧山的经验走向全省——推进建立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机制,激发企业内生裂变动力,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南科技城院企研发合作

  创新关

  政企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进入了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

  “杭产”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将产业链关键环节分解后,有不少萧山企业的影子。

  今年1月,杭齿集团正式启动省“尖兵”科技计划项目,聚焦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和直线关节组件,寻求在“驱动—传动—传感”一体化关节集成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研制出高扭矩、高推力密度和高动态响应关节组件并实现国产化示范应用。用杭齿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话来形容:只有关节灵活,机器人才会更像“人”。一季度,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7%。

  无独有偶。3月,萧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在此前后的半个月内,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先后两次分别到行思无界、浙江神州明月智能、杭州旗晟智能、杭州国辰机器人(浙江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调研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鸵鸟机器人、六足机器人、移动平台机器人等,覆盖了科研教育、公共服务、商业文旅和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面对这一轮产业机遇,萧山乘势而上。从人形机器人发展轨迹来看,最尖端、最精密的无疑是一个个零部件、传感器。萧山凭借多年来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深耕,已经形成包括万向钱潮、杭齿前进、兆丰机电、亚太股份、凯尔达等一批业内强企,在人形机器人轴承、关节、焊接等多领域的布局。近日,传化集团围绕新材料、新应用、新生态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战略合作,为萧山乃至杭州在下一轮具身智能产业赛道抢出身位。

  对于萧山而言,强工必先强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企业、政企携手。

  近年来,萧山以“科创引领,智造变革”为方向,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推动传统企业转型蝶变、新兴企业聚合裂变。

  在科创引领方面,依托“一镇七星”等高能级科创,萧山落地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家省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30余个,撬动研发投入超15亿元,赋能萧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恒逸高规格建设恒逸研究院,大力推动“产业恒逸”向“科技恒逸”转型;传化积极抢占合成生物制高点;东南网架开疆拓土绿色能源板块;兆丰机电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胜达探索“AI+工业互联网”新路径等。

  在智造变革上,以图灵小镇为核心载体,萧山引育100家以上产业链生态型企业,集聚5000名以上AI高端人才,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发放“算力券”,萧山深入推进“AI+汽车制造”“AI+纤维新材料”“AI+生命健康”“AI+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赋能,让传统产业在智造变革中“焕新”。

  企业是萧山发展最强的动力源。目前,萧山已诞生两家世界500强、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民营企业为全区贡献了9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就业岗位、80%以上的税收收入,正如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多次提到的,“一业定乾坤,企业是根本”。

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

  生态关

  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

  “杭州要发展的制造业,肯定不是依赖土地要素的摊大饼式制造业,而是要走创新驱动下的数实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刘兵说。

  的确,不断提升工业化,并不是一味追求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的高歌猛进,而是要在“产城人文”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中找到平衡。正如萧山一直所坚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成就、彼此赋能”。

  近年来,萧山做深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这篇大文章: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百亿项目开工建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经开区排名第6位,钱江世纪城首次参评即入围全国中央商务区15强,“中国视谷”进入扬势阶段……

  在国家经开区发展水平考核中取得第6位的萧山经开区,发展逻辑已经完全变了——

  走进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到处可见拿着咖啡的年轻人,他们或在写字楼办公,或刚从实验室出来,这里学校、住宅、办公楼、实验室密集布局,俨然是城市形态。任谁也想不到,就在这3.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度达70%,启函生物、衍进科技、百懿药业等在此蓬勃生长,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这里的职住人口达3万人,平均年龄31.6岁,其中新引入海归及高层次科创人才近8000名,是萧山最有活力的“青年向往之城”。

  高能级科创平台为萧山经开区提供了发展引擎。在萧山“一镇七星”高能级科创平台中,萧山经开区拥有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和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四大平台。

  “实验室”里跑出工业发展“加速度”。今年一季度,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联合镜识科技、凯尔达研发了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四足机器人”;依托西电杭州研究院,正齐半导体年产6万颗高阶功率模块研发生产项目有序推进;首批11家企业入驻湘湖实验室,科创中心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筑“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的产业生态模式。

  城市生态,关键在青年。

  今年一季度,萧山招引35岁以下大学生8012人,同比增长10.2%。去年以来,萧山高举起“青年向往之城”的旗帜,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近10亿元,每年谷雨时节,召开青年发展大会……面向全球青年张开怀抱、招兵买马。打造覆盖“政企社校”的多层次人才培育生态,形成“引育留用”全链条闭环体系,让技能人才、技术人才成为萧山工业突围的产业人才。

  政企携手、青年聚力,萧山闯过的每一道关,都将成为杭州乃至浙江工业高质量发展永远铭记的风景。

  (图片由萧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