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余杭正全力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
今年一季度,余杭区GDP达991.47亿元,继续保持浙江第一;增速7.5%,居杭州首位。持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实现高基数上快增长,让余杭区“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承诺更加掷地有声,让“高原之上再建高峰”的目标更具现实张力。
不止是经济。两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进一步擦亮;形成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安全发展、平安建设“五鼎齐聚”;连续8年杭州市综合考核位列第一……过去一年,“全能生”余杭大步前进。
近年来余杭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行政区划调整后迭代构建“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新格局,持续擦亮科技创新和良渚文化两张“金名片”,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
“两廊一轴”,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良渚文化大走廊与古今千年发展轴。这一空间新格局,实现古城与新城链接、历史与现代交汇、文化与科技融合,架起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余杭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
城西科创大走廊——
硬核跃迁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从地图上看,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东西长约39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其形恰如一把钥匙。当下,全省正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城西科创大走廊就是浙江开启未来之门的一把“创新之钥”。
余杭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不仅因地理位置居中,更在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产业的蓬勃。2024年,余杭未来科技城范围内企业实现营收10980.51亿元,成立以来年均增幅达36%。目前,余杭人才总量已突破47万,其中未来科技城的就业人口平均年龄更是从成立时的42岁降到了如今的32岁。
从十几年前的农业大县“逆袭”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靠的就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近年来,余杭借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实施“创新策源工程”,持续加码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4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近年来,余杭以超常规力度推进科研重器提速建设,集聚了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4家省实验室,以及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浙大量子研究院等,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
5月14日,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太空计算基础设施“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12颗计算卫星搭载火箭成功入轨组网。“我们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这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不久的未来老百姓也能便利地用上计算卫星、遥感卫星等带来的服务。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余杭是杭州市首个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的区(县、市),不仅有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字节跳动、菜鸟、vivo、遥望科技等头部企业,还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
在余杭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等“1+3+X”未来产业新赛道上,阿里达摩院、灵伴科技、进迭时空等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弄潮”,申昊科技、蓝芯科技、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加速奔跑,零零科技、天目氢鹏、迅蚁科技等腾空而起竞逐“低空”,强脑科技、暖芯迦等不断开拓类脑智能新领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从智能新品到承接国家战略的大国重器,余杭“置顶”创新、布局未来,以实绩实效夯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地位。
中国飞谷
良渚文化大走廊——
“两创”赓续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
在余杭北部,一条东西向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于2022年“横空出世”,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串联起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数字文化等。这是余杭借鉴城西科创大走廊经验,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创新改革举措,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后申遗时期,如何更好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便是余杭探索的路径。
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围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良渚古城遗址、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径山茶宴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集聚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三大文化地标,涉及各类文物保护单位38处、文物保护点30处、历史街区1处、历史建筑84处,文物数量占余杭区的74.8%。
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余杭坚持“保护第一”,以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为契机,着眼于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例如,在良渚遗址,余杭率先开创“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数字赋能”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全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保护基础上,余杭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加快把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为全省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专注计算机三维影像和数字动画内容的索以文化,研发AI漫画工具“触手AI”的水母智能,中国二次元领域中坚力量的翻翻动漫……在产业政策支持带动下,余杭集聚了200余家规上文化企业,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6099.7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918.2亿元;今年一季度,余杭规上文化企业营收1530亿元,同比增长10.7%,领跑优势不断凸显。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近日,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正式发布,总投资约68.9亿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以及民生福祉等领域。在首期“十大工程”中,良渚文明循迹之旅工程一期已经完工,良渚5000+艺创园精彩亮相,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开门迎客。分阶段实施“十大工程”,老百姓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稳步推进,感受到家门口的大走廊发生了真切变化。
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4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余杭举办,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2023年和2024年,“良渚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外嘉宾聚焦各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凝聚起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是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这条文化之廊、生态之廊、发展之廊、共富之廊、合作之廊,正成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有力支撑。
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效果图
古今千年发展轴——
打开未来
建设世界级城市中轴线
将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良渚文化大走廊这一南一北两条发展廊道串联起来的,就是纵向的古今千年发展轴:从良渚古城遗址向南贯穿杭州云城、未来科技城,并延伸至和睦水乡。
这条发展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纽带,更是一条贯通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文明动脉”,链接起古城与新城、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彰显出勃勃生机。
翻看余杭区相关规划图,在古今千年发展轴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交汇处,是中央活力区。在这片区域内,余杭要全力打造一条具有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
根据规划,东至景兴路,西至舒心路,南至规划景观湖,北至余杭塘路,南北长约2.5公里的区域,是新中心中轴线核心区,被命名为“活力中轴”。
世界级的中轴线,需要匹配世界级的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等。余杭在中轴线重点布局国际滨水文化区、艺术文化街区、智慧科创总部、国际数字商务区和城市客厅五个核心板块,重点发展总部办公、数字科创、科技金融、人文消费等业态。
2023年9月启动开发建设,2024年10月吹响全面建设号角,这条2.5公里的中轴线上,已汇聚科技、产业、商业、文化、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如今,这幅世界级城市“画卷”正缓缓打开,给杭州和余杭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与想象空间。
已启用的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即将启用的钉钉全球总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以及建设中的vivo、阿诺医药研发中心等项目,构筑起中轴线上的“超级总部矩阵”。
银泰集团下属公司已成功摘地,“杭州银泰中心”项目正式落地中轴线,将与绿汀路万象城联动形成新的杭州商业核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集群已在中轴线上初具雏形——
余杭国际体育中心建设现场塔吊林立,目前足球场标段、体育馆和游泳馆“两馆”标段均完成至总工程量的25%,计划2027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不仅可承办大型赛事、演唱会等活动,还能满足周边居民健身需求。
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的身侧,将建成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作为新中心中轴线上的“气质担当”,这里将建设音乐厅、大剧院、多功能中心等,带动城市艺术产业升级。
同样正在加速成形的未来城市客厅,将成为一个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于一身的“超级客厅”……
今年3月,余杭发布奋进2025中轴线攻坚计划,让城市面貌加速焕新,全力推动新中心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成模样、八年树榜样”。
(图片由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