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二季度,拼抢上半场”,杭州高新区(滨江)迎来了一个态势向好的开局。
日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得益于通信计算、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龙头企业的快速增长,“国际滨”一季度GDP增长7%,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快增长。
在国际经贸斗争加剧的当下,具有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国际滨”,为何能逆风行快船?
偶然中的必然
为何“国际滨”一季度GDP能够增长7%?
拆解关键指标,会发现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
“主要得益于工业发挥压舱石作用。”高新区(滨江)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该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2.4亿元,增长17%,通信计算、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增长,一批企业走出了波浪式增长曲线。
眼下,世界经济既非风平浪静、也非顺流前进,而是一片风高浪急。如此情势中,“国际滨”抢风行船,一批企业还走出了高增长曲线,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偶然。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另一个偶然。
早在2020年上半年,在贸易摩擦和疫情冲击双重影响下,“国际滨”同样率先实现了经济逆势增长,当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
两次7%,背后蕴藏着偶然中的必然。
在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逆势而进的“滨江现象”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那就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更高层级上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代表区域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滨江)总面积不到73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的排头兵,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者和创新主体培育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国际滨”在困难和挑战中捕捉和创造了机遇,“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焕发出超强应变能力,“打通上下游、技术变产能、实现内循环”,率先布局“新基建”“新产业”,在逆境中实现稳增长。
而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浪潮中,“国际滨”再次杭州站在了产业风口之上。白马湖附近的一片数万平方米的厂房,已被改造一新,用作宇树科技的生产空间。这家新锐科技企业,正在加快形成产能、打开市场,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数实融合能量无穷
“国际滨”一季度经济高增量,得益于哪些企业的贡献?
新势力造车企业零跑当属其一。今年3月,零跑汽车交付达37095辆,同比增长超154%,在新势力新能源车企中拔得上游。时间来到今年4月,零跑汽车交付量再度攀升,达41039辆,同比增长超173%,稳居造车新势力领先地位。
创新,需要前瞻性的布局、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在产业机遇到来之际一触即发,形成磅礴有力的动能。
零跑,正是布局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的产物。在风头正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零跑既坚持核心零部件自研自制,又在核心算法上自主创新,以软件协同共进放大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了高速发展。
而在人工智能兴起之后,零跑还融入杭州开放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生态。零跑不仅成为首批与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的新势力车企,将DeepSeek-R1大模型与小零GPT大模型有机结合,为用户打造更智能、便捷、个性化的驾驶空间;更令人期待的是,零跑还与强脑科技同步探讨脑机接口在汽车智能化层面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结合的可能性,助力前沿科技的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是加速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数实融合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随着零跑的加速发展,这家诞生在杭州的新势力车企,正加速在杭布局项目。作为“链主”企业,零跑未来将有力发挥“车头”作用,不断在杭扩大产业“朋友圈”。如零跑在杭正在建设的新项目,将让杭州健全新能源汽车完备的产业体系,不断做强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核心区。
零跑是“国际滨”数实融合的一个缩影。过去多年中,“国际滨”经济总体结构工业和服务业占比各半,软硬件协同也是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必要途径。这也揭示出一个保持经济增长的朴素道理:先进技术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制造业,技术便难以落地为产品、转化为产能。只有像“国际滨”这样,努力推动产业链软硬结构均衡,才能更好更强爆发增长动能。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从在央视春晚上再度出圈,到顺利开辟数万平方米的厂房,“国际滨”再次用极短的时间为宇树完成了一次助跑。
“处在产业链创新链中高端的企业,具有强大的裂变效应,政府要做的就是‘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高新区(滨江)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大批企业在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新区(滨江)重点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挖掘推动优质企业生产力倍增。
春节前后,当来自“国际滨”的科技新锐在全球互联网爆火时,许多人在网上谈及杭州最大的竞争力时,都聚焦到了营商环境。
的确,就拿“国际滨”来说,跟许多地方相比,政策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扶持或许并不是最大的。但“国际滨”最大的竞争力,是“有形之手”习惯无声发力,以企业无感的方式做好政府的事。而当企业真正有需要时,又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与“无形之手”完成精准配合。
比如机器人产业化赛道,这两年已到了必须捅破一张“纸”的时候——大众接受度能否急剧提高,决定着市场能否成倍增长。
杭州亚运会期间,在“国际滨”杭州主体育场的赛场,机器狗在赛场中来来回回运送铁饼,这一幕成为机器狗首次应用服务于世界级的体育赛事。正是这次亮相,让人类真切感受到,机器人不是冰冷的机器或者想象的产物,它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已经到了一个裂变的风口。
自杭州亚运会后,杭州的机器人频频出圈:步行姿态最像人类的机器人、奔跑速度最快的机器狗、能穿山越岭涉水的机器人……目前,杭州已将机器人产业列为主攻的未来产业赛道之一。
采访来自“国际滨”的科技新锐企业时,他们总会分享政府帮一把、送一程的故事。在这些进击的科技新锐眼中,每一次耐心与包容,就是一座城市最大的诚意。这些企业所处领域不一、技术路线不同,但只要谈到营商环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国际滨”点赞:用超前的眼光,相信专业的人;用“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政务服务,成就有梦想的人。
在“国际滨”一季度GDP高增长的背后,我们窥见的是一座城市“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让或大或小的创新力量在一座造梦场里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这是“国际滨”专属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专家观点】
营商环境决定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
胡税根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高地,走“创新路”、吃“改革饭”、念“人才经”,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江模式”。
总体来看,高新区(滨江)营商环境优化坚持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原则,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其实践探索在全国都具有前沿性。
其一,产业引育:精准招商与基金驱动,构建“1+5+N”创新生态。高新区(滨江)以“一园三谷五镇”为战略支点,聚焦智能物联、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形成“1+5+N”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园区一基金”。在靶向招商中,高新区(滨江)深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激发企业内生裂变,承接业务回归。高新区(滨江)不仅注重项目数量,更强调“创新浓度”,通过“亩均论英雄”向“创新浓度论英雄”的升级,持续在政策回应需求、空间提升适配、服务惠企到家上发力,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全要素支撑保障。
其二,服务升级:数字赋能与全周期管理,打造“无感式”政务体验。高新区(滨江)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结合“上马石”等助企服务应用的建设经验,打造全区一体的整合更多资源和服务的一个数字“助企平台”,用数据流重塑审批流、监管流、服务流,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与全周期管理。紧紧围绕“两个健康”,创新工作载体和服务模式,以“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为载体,召开“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服务系列活动,充分了解企业所思所想所盼,同时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企业提供“无感式”政务服务。
其三,监管创新:从“三原则”到“无事不扰”,释放企业活力。高新区(滨江)深谙“管得精准”才能“放得彻底”的治理逻辑,通过科学统筹、差异监管与跨部门协同,破解了传统监管中“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顽疾。比如去年,区应急管理局推出“三原则”监管机制,即“科学统筹”“应联尽联”“差异监管”,积极推动跨部门合作,通过多样化的抽查手段,不仅提升了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的覆盖面,还有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高新区(滨江)的经验表明,优化营商环境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要接“最烫手的山芋”,听“最真实的声音”。“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标杆,高新区(滨江)需以更高站位谋划未来。接下来建议高新区(滨江)强化国际对标,加快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互认等制度型开放试点;深化数字赋能,探索“AI+政务服务”全流程改造,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无感智办”体系;优化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