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谈“天堂” 说地理丨云栖大会 想起一个“非著名”杭州人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很多故事的原点都在我们的身边。一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蕴含着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底蕴和气度。我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城市的观察者。

  即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重磅推出《谈“天堂” 说地理》栏目,请来文化名家、文脉守护者、遗产传承人等,一起为杭州拾遗,全方位讲好这座人间天堂的文化地理故事。 

  听说这几天,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在西湖区召开,我突然想到了沈括。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又在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但这个青史留名的科学家,作为杭州钱塘人氏,似乎在家乡却没有那么大的知名度。

  很多人对沈括的了解,都源于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这本书里,沈括将自己一生对天文、物理、自然等的研究都写在其中,让世人知道,我们也曾拥有过灿若星河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在古代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古代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读书人只要读好四书五经就可以了,其它“杂学”皆为小道。所以,古代要出一位懂得“杂学”的读书人,是很不容易的。

  沈括为什么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一生好书。他所在的钱塘沈氏官宦家族,藏书很多。据说他14岁时几乎就把家中藏书看完了,尤其喜欢读天文、地理、医药、兵法。

图自视觉中国

  (一)

  我和沈括的缘分,早在2000年就结下了。

  那时,我在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本《古今谈》杂志上看到,沈括安葬在余杭安溪的太平山上,就想去实地走走。

  第二年清明时节,我特意来到太平山,机缘巧合,与最早发现沈括墓址的陈荣毛老人碰上了,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寻得了沈括墓。

  陈师傅还告诉我,就在墓地不远处,有一条名为“梦溪”的河流。那时我才知道,即使身在江苏镇江,沈括也许依然忘不了家乡故里,为此把居所取名为“梦溪园”,又把凝聚一生心血的著作,取名为《梦溪笔谈》。

  彼时距离上世纪70年代发现沈括墓地已有二十余年,但令人心酸的是,墓地并没有得到好好保护,墓道被截断,墓址被杂草掩盖很难辨认,只有残留的石碑证明:沈括墓就在一片荒草丛中。

  回到家里,我的心情依然无法平复。这位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长眠之地却荒草丛生,无迹可寻,这是沈括的悲哀,也是杭州的遗憾。

  久经思量,我想为沈括做一点事情。

  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呼吁重修沈括墓,很快得到了时任领导的重视,不到两个月就修复了沈括的墓地。

  现在修缮后的沈括墓,位于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内。坟冢为宋代式样,墓前有一碑,上刻“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沈括墓的附近就是杭州第三大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瑶山祭坛遗址。

瑶山遗址公园航拍 资料照片

  (二)

  其实,沈括与杭州的缘分,在出生地之外,也有迹可寻。

  元祐二年(1087年),杭州知府蒲宗孟作成杭州新学,请沈括撰文。他写了《杭州新作州学记》,其中说道:“杭为大州,当东南百粤之会,地大民众,人物之盛,为天下第一。”

  他的《梦溪笔谈》中,也有不少杭州元素。譬如,杭州一个名为喻皓的工匠,曾参与凤凰山梵天寺木塔的修建,他的著述《木经》,就被摘录进《梦溪笔谈》。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钱氏捍海塘”,不仅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建海塘技术,也展示了当时工匠狡黠的一面。

  这么多年,其实杭州也并没有忘了这么一位科技名人。

  除了重修沈括墓,在2016年,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历史学会曾组织过“沈括与杭州”的研讨会,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我也有幸参会。

  大家从沈括的生平、研究、思想等多个方面,考据沈括与杭州的联系,发掘沈括所代表的意义。

  (三)

  今天,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沈括确确实实是个科技界的“牛人”。

  他博学多才,著述22种155卷,共一百五十多万字,在天文、地理、工程、水利、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军事、医药、音乐、财政、贸易、外交等诸多领域都有涉猎,成就卓越。

  最早给“工业血液”石油定名的,就是沈括。《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石油的发现和开采。

  沈括还创出会圆术,并沿用至今,是研究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之一,在天文计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指南针和印刷术,也是沈括记录并传播的。

  沈括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位有名的人物,还被国外科学史家李约瑟连番点赞,他说《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还有多名学者盛赞沈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

图自视觉中国

  如今,我们再聊起沈括,当然不仅是要回顾历史,更是希冀历史能给予我们精神感召。

  比方说由科技自信所带来的文化自信。翻看《梦溪笔谈》,那些工匠们精巧的构思,对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令人叹为观止,而那时的欧洲,尚未拉开文艺复兴的大幕。

  在当下,发掘沈括背后的意义,除了其学术成就外,我们更应尊重其背后的“创新导向”,尊重在各个职业层面不断精进的每一个人,鼓励在各自领域不断创新的工作者,哪怕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工匠。

  或许,这不起眼的一小步,就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大步。

相关稿件
· 云栖大会“黑科技”集中亮相:“无影”算力无限 “蛮驴”运力蛮强
· 云栖大会首次“云上见” 来看浙江数字科技新表情
· 奋斗者说⑤丨“老杭州”丁云川:一甲子心系历史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