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以头雁之姿 奉献一个锦绣繁华的新天堂

浙报制图:邬雯雯

  跃升,是杭州过去十年的关键词。跃入“万亿GDP俱乐部”,新晋特大城市,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1位,成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这串跃升足迹,串联起了杭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遵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要求,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新的起点上,杭州将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在稳进提质中扛起省会担当,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向世界奉献一个锦绣繁华的新天堂。

  聚焦五个“圈”,全面迈向高精尖

  目前,杭州正在全市域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设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大力开展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用更大力度推动实体经济向五个“圈”聚焦,全面迈向“高精尖”。

  力争到2025年,智能物联、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规模超万亿,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规模超五千亿,推动形成以万亿级产业为引领、千亿级产业为骨干、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十年,在全国城市版图中,杭州冉冉升起,继2015年跻身“万亿GDP俱乐部”,去年GDP突破1.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这座创新活力之城崛起的背后,是始终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关键不动摇,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2011年挂牌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是一个缩影。十年营城,导入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后,蝶变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科创高地。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里成长为上市企业。走进申昊科技展厅,各种智能机器人令人眼花缭乱。董事长陈如申说:“我们想做的,是伴随着中国先进制造的前进步伐,成为泛工业系统的‘眼’‘耳’乃至‘大脑’,建立起海、陆、空、隧全方位战略布局。”

  雨后春笋般的创新主体推动杭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实现“全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制造业税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三大标志性突破。

杭州易思维工业智能视觉实验室研制的机器识别设备正在配合机械臂制造汽车。实验室供图

  办好一个会 提升一座城

  炎炎夏日,杭州50多个亚运场馆惠民开放,让普通群众感受到体育和城市的魅力。“周末两天,拱墅亚运场馆的144个场次都是全满状态,能够接待7000人次。”杭州市拱墅运河体育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从G20杭州峰会,到杭州亚运会,这些盛会提升了城市能级、城市品质,让万千普通市民感受着国际盛会对城市发展的牵引作用。

  6年前,G20峰会让杭州站在了世界的镁光灯下。在这场漂亮的主场外交上,世界经济从钱塘江畔再出发,也点燃了杭州跃上世界舞台中央的梦想。

  乘着峰会东风,杭州在全球城市体系找准坐标,加快建设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激活了这座特大城市为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的更大动力。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1位;获评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这一连串跃升“足迹”就是最好的印证。

  筹备中的杭州亚运会,又是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一次新机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亚运会,已经让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城市国际化知名度、市民美好生活幸福感……围绕“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杭州统筹推进各领域筹办工作,“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齐头并进。

  “相信杭州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是世界期望,更是殷殷嘱托。办好亚运会,将是展示“中国风范、浙江特色、杭州韵味”的一扇窗,向世界精彩呈现杭州“浙”十年。

2022年杭州亚运会大大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周柠 摄

  在这里,看见千年老底子

  9月将至,杭州市望江路和中河中路交叉口,一座宋式建筑风格宫殿巍然挺立。历时一年半建设,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在金秋时节的宋韵文化节精彩亮相。积淀了千年的宋韵文脉,在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焕发新辉。

  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今年恰逢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回望过去十年,杭州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城市文脉赓续流传。除了传承千年的宋韵文化,杭州还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4项人类非遗、48项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国前列;随着杭州国家版本馆落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建设,杭州持续深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文化事业和文明实践深入人心。这十年,杭州成为全国“最美现象”发源地,“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等品牌不断彰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连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500人以上村全覆盖,“文艺杭军”逐步发展壮大,成功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文化“软实力”是提升经济“硬实力”的重要依托。过去十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84亿元增至2586亿元,3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杭产动画推优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城市因文化而更精彩,生活因文化而更美好。杭州正朝着一流历史文化名城踔厉奋发,让世界看见这座新天堂的千年“老底子”。

  点滴情怀 汇聚民生大幸福

  从留石高架路往西远眺,在铁轨与高架的交错中,一座灰白相间的建筑耸立,“杭州西站”4个字格外分明。

  从2017年5月的专家咨询会开始,5年时间,杭州西站终于成型,即将开门迎客。这是继杭州火车东站、萧山机场之后,杭州的第三大综合交通枢纽,将为城西市民的出行带来便捷体验。

建设中的杭州西站 记者 董旭明 徐文迪 摄

  不止是杭州西站。杭州快速路建设速度不断刷新,预计到9月底总里程将达480公里;杭州地铁从2012年的一条线,到现在的一张网,运营里程即将达516公里。

  这个夏天,因杭州莫干山路高架开通,家住良渚的冯萍女士早上能多睡半个小时。她告诉记者,以前走莫干山路去市中心上班,一个是堵;另一个是货车多,心慌,“现在走高架,安心又省时。”

  交通只是一个小窗口,背后是贯穿杭城发展始终的“为民情怀”:2019年9月,千岛湖水流入杭城千家万户,为杭城百姓用水再添品质和安全;一部部加装电梯,为约4.7万户住户带来便捷,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成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文风景……

  一个个决策、一笔笔投入、一项项工程,都是为了书写厚实民生答卷,用心增进百姓福祉,也最终取得骄人成绩——杭州已经连续15年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执绿为笔 描绘美丽新画卷

  北纬30度,一条特殊纬线,拥有世间绝美的自然与文明。杭州,就坐落此处。走进临安大明山和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华南梅花鹿在树林里穿梭,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在空中翱翔,南方红豆杉、天目铁木等珍稀植物扎根于此……十年来,2个自然保护区已发现、发表新种80多种,中国新纪录种20余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美丽杭州的动人场景。

  十年来,杭州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轴线,联动运河、苕溪,串联山水资源,统筹自然水系、山体、湿地、绿地等生态资源,在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之间构建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安全屏障。

因杭派民居走红的东梓关村 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向绿而行,杭州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近年来,杭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大战役。高水平建设“湿地水城”,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五水共治”工作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奖,探索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杭州正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抓好能源、交通等6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25家重点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均居全省第一……绿色,已然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相关稿件
· 聚力产业强区 富阳如何实现“融杭融廊”?
·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团队寻访:良渚文物 越来越“活”
·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