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深蹲·王马②丨老有所乐 激发社区达人“跳”出来

编者按: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特此推出《深蹲》栏目,聚焦不同类型的基层社区,探寻与发掘最小单元治理中的智慧与风景。

  首篇聚焦杭州市拱墅区长庆街道的王马社区。作为杭州典型的“三老”社区,面对不断更新的居民新刚需,王马如何直面?

    我们社区的达人,都不是请来的,而是自己跳出来的。

——王马社区新时代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会会长 曲兵

王马社区瓯雅艺术团献给建党百年华诞---《红旗颂》

  如果说加梯破解了“三老”社区的“上下为难”,满足的是居民物质生活的新刚需,那么在退休老人居多的老小区里,精神空巢的问题往往更为凸显。

  王马社区有近5000名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乐?这是摆在王马面前的第二道必答题。

  我想试试

  能不能让“马大嫂”走出家门

  王马并不年轻。

  自新华路的繁华喧嚣间转入,我们穿行在王马社区的各个角落,却没有暮气沉沉的感觉——

  清晨的口袋公园里,乒乓球队的大伯大妈们酣畅淋漓地厮杀对决;午后的社区活动室里,舞蹈团整齐排练着舞蹈;傍晚的楼道之间,越剧团将精彩的唱段送戏上门……

每天早上,乒乓球队队员们在社区公园里厮杀对决。

  一个“三老”社区,活跃着16支社团。放眼杭州,也不多见。

  “最早是社区的一封社团招募信,让大家都动了起来。有什么兴趣爱好,咱们就成立什么社团队伍。”王马社区第一任党委书记汪丽君回忆,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各展所长。“当时社区里的老人普遍反映没精神,除了当‘马大嫂’,就是看电视。”

  书画社、太极拳队、腰鼓队,最先成立。

  当时担任首届社区党委宣传委员的吴菊仙坐不住了:“我想试试,能不能通过社团让更多老邻居走出门来。”

  万事开头难。吴菊仙记得,最初居民们响应并不积极,于是她想到了社区的“金字招牌”——楼道党支部。吴菊仙当了13年楼道党支部书记,王马退休老人们没有不认识的。“我请每个楼道都去摸排动员有绝活的能人。”很快,一支78人的歌咏队就传来了“好声音”,在队长王豫珍的领导下,唱响了整个社区。

王马社区舞蹈队在社区里表演

  舞蹈队的组建让吴菊仙印象更深刻:“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

  “光杆司令”的吴菊仙自己买了盘广场舞CD,每天学一段,再到社区小公园里跳一段。渐渐的,看的人多了,加入的人也多了,舞蹈队就这么拉起来了。

  “我们社区每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100多场,很多都走出了社区,惠及群众8000多人次。”王马社区的党委书记俞红坦言,社区很惊喜。

  星火渐燎原。

  社团玩得红火

  达人们都坐不住了

  心意会被传递,热情也会传染——

  从小喜爱摄影的马仲庆,主动报名拉起了一支十七八人的社区摄影协会。从那之后,他们的镜头里记录下了王马大大小小的故事;习惯和两三个乐迷在太平桥旁表演的郑仁勇,张罗起了民乐队;原本不太爱出门的樊子英,走出家门当起了越剧团第一小队的队长。

王马摄影队在千桃园采风

  王马社区新时代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会会长曲兵很骄傲:“我们社区的达人,都不是请来的,而是自己跳出来的。” 

  在他看来,这群老邻居们其实对精神文化生活都有很高的需求,此前格局没打开,或是因为没路子,或是碍于情面。“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都愿意走出来。”

  王马社区的房子面积都不大,很多老邻居陆续搬了出去,“但大家总习惯回到王马来,继续和老邻居们打球下棋、唱歌跳舞。”原本只是打算住房过渡一下的邱伟立在参加了乒乓球社团以后,也决定了:晚年生活就待在王马了。

王马越剧团、民乐队等组成艺术团参加慰问朗和老年公寓演出

  虽然参加16个社团的,只是500多位老年人,但老有所乐的氛围为之一新。看到社团一个个玩得红火,更多的达人也坐不住了——

  邻里间有矛盾了,怎么疏导?横燕子弄党总支书记张雪蓉张罗着社区的热心人组建了“雪绒花工作室”,“马大嫂”当起了“知心大姐”;

  小区旧改,究竟做得到不到位?近十位有建筑工程经验的老同志,自发成立了王马社区哨点监督队,为小区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把脉问诊;

  王马的绿化不少,但“颜值”如何提高?杭州园林界绿化的“一把剪刀”茅工和他的妻子,成了社区的绿化“顾问”。

  社区的治理难题,突然多了新的“解铃人”。

“雪绒花工作室”牵头人张雪蓉参与小区疫情防控

  社区一吹号

  社团来报到

  “咱们的瓯雅艺术团还走进北京‘鸟巢’表演过呢!”说起16支社团,曲兵满是骄傲。专门管理社团的他认为,因兴趣走到一起,更能凝聚人心。

  心气足、人心齐的16支社团,还在制造新的“化学反应”。

  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有缺口……一件件具体的小事,皆为百姓所需。这些事太小太细,政府管不过来;社区想管,但人手不够,力不从心。

  谁来管?谁来帮?16支社团站了出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家长里短就少了,居民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春天里,加梯工作的“困难户”因为社团同伴的劝说,改变了主意;

  夏天时,生命之光抗癌协会开出了凉茶摊,送来一片阴凉;

  冬天到了,社团的阿姨们早早打好了毛衣为老人“供暖”……

位于新华路与王马巷交叉口的凉茶摊

  “现在16支社团已经成了王马社区共治共享的第三支力量。只要社区有需要,召唤团长就能迅速拉起志愿者队伍。”王马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金明对此深有感触,2020年疫情之初,王马需要守好社区的十五道小门,却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及时顶上缺口的就是社团的民间力量。

  王马越剧团团长周雯霓,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动员时的场景。

  那一天团员们说了很多,她记得一句:“虽然我们很多人不住在这里,但大家都是‘王马人’,关键时刻一定要顶得住。”

相关稿件
· 紧跟新时代 杭州王马社区党员共创和美家园
· 盯紧民生关键小事 杭州王马社区老年食堂“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