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知味建德③丨从果腹到美食 夹一筷棍子鱼尝一口变迁味道

  每一道菜有味道,每一座城市也有其独特而鲜明的“味道”。

  建德是什么“味道”?初夏里,浙报集团县级融媒体中心共享联盟建德工作站的记者,走进这座极富烟火气的城市,从舌尖到心间,读懂藏在最深处的城市密码。 

  食物,最开始为填饱肚子而生。

  浓油赤酱,辣椒调味,这样的一盘江湖菜,成为下饭利器,也成为上世纪90年代跑运输的长途司机们的最爱。

  建德棍子鱼,就从公路边“发迹”,如今成为餐馆酒店里最受欢迎的特色菜肴,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变迁。

  要吃到最正宗的建德棍子鱼,得到建德市杨村桥镇。

  52岁的何爱君,是建德市杨村桥镇成人培训学校的一名讲师。她在杨村桥镇的一家民宿等我们,民宿大厨詹天明要给我们烧一道棍子鱼。

  何爱君与建德棍子鱼,渊源颇深。

  上世纪90年代,何爱君的父母就在杨村桥镇,沿320国道开了一家小店,招待过往司机。

  “停车吃饭,洗车补胎”,至今,何爱君还记得小店门口挂的招牌。

  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衢州、金华下来的油脂、木材,富阳、桐庐上来的布匹、粮盐,都要走320国道,经过这个小小的杨村桥镇。

  司机也会选择在这个小镇歇歇脚,填饱肚子。

  吃在杨村桥!从此招牌打响。

  手指粗细、一寸多长的棍子鱼,当初真上不了台面。

  但它肉质紧实有嚼劲,又没有细刺,便成为了过往司机最爱的一道菜。

  以至于建德本土的棍子鱼供不应求,需要外援来供货。

  棍子鱼出水就死,因此从外地来建德支援的棍子鱼即使有冰块保鲜,但因路途遥远,也就不那么鲜活了。

  何爱君告诉我们,这样的棍子鱼得先经过油炸,锁住水分再红烧,味道还是蛮好。这也就成了棍子鱼最常见的做法。

  还没到开渔期,大厨詹天明给我们烧的棍子鱼,也是冰鲜的,但因急冻保存,江鲜风味犹存。

  做法依然没变。

  起油锅,先把棍子鱼炸至金黄,再另起锅,葱姜蒜爆香,加入炸好的棍子鱼翻炒,加老抽提色、美极鲜酱油提鲜,不放一颗盐,纯靠酱油小火慢炖入味,最后大火收汁,一道正宗的杨村桥棍子鱼就出锅了。

  首先被唤醒的,是嗅觉。

  热气腾腾的棍子鱼,酱香扑鼻。

  随便挑起一根鱼,放进嘴巴,上下牙齿微微合拢,筷子捏住鱼头往前一扯,鱼骨分离出来,包裹着酱汁的鱼肉尽数落入口腔。大口咀嚼,鲜甜感慢慢从鱼肉中泛上来。越吃味道越好,一根接着一根,筷子几乎停不下来。

  “等到7月开渔了,我到新安江边去收棍子鱼,早上收到的,中午就下锅,味道还要更好咧!”

  詹天明说,现在人们的嘴巴变刁了,光靠调料来糊弄,是不行了。因此,建德棍子鱼日益稀缺,菜场里几乎看不到了,就算饭馆拿货,也要早早和渔户预定。

  如今的棍子鱼,再高档次的宴席,也拿得出手。

  同样在变的,还有杨村桥镇。

  伴随着杭新景高速公路的开通,小镇不再是过往司机的必经之地,沿街店铺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草莓园。

  但“吃在杨村桥”这张金名片,建德人、杨村桥人依然舍不得扔。

  一模一样的棍子鱼,在何爱君口中,我们又听到了另一个故事——

  相传,南宋时期有个皇后名叫杨桂枝,她回家乡严州省亲,就回到了杨村桥镇这个地方。为迎接皇后,杨村桥镇供上一道鱼菜,深得她的喜爱。

  因此鱼体型细短,像一根根细短的桂花枝条,杨皇后又名“桂枝”,因此百姓将此鱼称作“桂枝鱼”。

  因“桂枝”与“棍子”在当地方言中发音相近,口语极易混淆,后人不知杨皇后典故,误把“桂枝鱼”说成了“棍子鱼”。

  一道菜,因时代的不同,名字不同,所寓意的文化内涵也不同。

  如今的杨村桥镇,不仅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高速出入口,距离建德高铁站步行仅10分钟,又有草莓小镇的加持。地道美食既是锦上添花,也是让人们来到这个小镇,甚至是来到建德的一个重要砝码。

  “我们在考虑增加文旅结合项目,也希望更多人留在这里创业置业。发掘当地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杨村桥镇工作人员说。

  那个时候,建德棍子鱼,也将拥有更多故事,隽永而弥新。

相关稿件
· 知味建德①丨这盘寿昌炒粉干 是多少人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