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以德为媒 筑梦乡村 建德打造乡村善治示范的实践样本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23日讯(浙江在线 徐曦东 吴佳妮)1700余年前,吴王孙权封大将孙韶为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从此,以“建功立德”为核心要义的“德文化”,在建德大地上世代传衍。

  2017年,建德市委出台《“德文化”地域品牌建设实施意见》,以三大机制五大工程打造“德文化”地域品牌,并以村为载体,通过挖掘优秀地域文化,打造最能体现村落文化、村落特色、村落精神的“德文化”示范村。

  以德为媒,善治乡村。三年时间,再度走进建德,令人振奋的场景俯拾皆是——曾经普普通通的坡地村落,变身为杭派民居诗意栖居地;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和谐文明乡风荡漾在青山绿水间;更有一群年轻的“农创客”,引领着村民奔走在高水平小康路上。

  在长三角地区进入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新挑战,迎来新机遇。立足乡村实际,以“德文化”为主线,建德市创新乡村“德·治理”模式,构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被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也走出了改革示范引领之路。

  重塑道德体系

  为乡村善治扎根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在建德的县域治理体系中,德治是先导。打造建德善治乡村,“德治”也是“扎根”之举。

  讲德治,建德有好传统。上世纪80年代,建德大同镇就从树立好家风入手,带出好村风、好民风。如今“老办法”依旧在创新沿用,效能却在时间的更迭中不断累积。

  2017年,建德以“提炼地域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启动“德文化”地域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携手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推进“德文化”省标准化试点项目,“建功立德”成为全市上下砥砺奋进、加快新崛起的精神动力。

  从“麻烦村”到“模范村”,建德市莲花镇昴畈村的故事,是重塑道德体系,为乡村善治“扎根”的一个缩影。

  昴畈村中有片古樟树群。古樟树下,老支书许景旦带头开办起了户外文化讲堂——樟树学堂,向村民讲授如何保护美丽家园。当村民自发参与治水成了昴畈村的常态后,樟树学堂又成了解决民生实事,宣传惠农政策、清廉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文化阵地。

  樟树学堂成了昴畈村的治村法宝,而拥有“一个文化地标、一个治村法宝、一首村歌、一本微村志”等标配的德文化示范村,已在建德遍地开花。

  与此同时,建德聚焦执行力,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758名监察工作联络站站长及联络员上岗,作为“前哨”和“触角”,发挥着“家门口的监委”作用,打通了监察“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善治注入清廉因子。

  “德文化”还衍生出“德·治理”。今年4月,在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创新推出可看、可学、可复制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乡村“德·治理”模式,为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德·治理”机制引领下,建德乡村治理百花竞放——新安江街道着力涉农区块城郊结合的特点,以数字化、智能化、云治理为手段,服务群众零距离;三都镇通过美好账本实践,鼓励村民参与各类村级事务,打造乡村善治共同体;航头镇探索“大队伍+善治理”乡村治理模式,激发乡村治理主体内生动力,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充分释放乡村善治活力……

  以德治浸润,以正能量树标杆,站得稳、立得挺,德治大旗飘扬在建德广袤的乡村田野间。

  再造人居环境

  为乡村善治强筋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诗画浙江”大花园的身影日益清晰,人居环境整治紧锣密鼓大范围铺开。在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建德走得更深一步——充分理顺环境整治与民生福祉的共通关系,再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走进航头镇灵栖村,一幅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一幢幢清爽漂亮的楼房,与绿树、鲜花、庭院交相辉映,分外和谐……近年来,灵栖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村内环境,发扬书法文化,打造文旅基地。

  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彰显美丽建德宜居品牌。去年,建德全市上下联动,镇、村、机关、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擦亮乡村环境底色。

  “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庭院革命”三场硬仗,都拿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一年来,完成全市851座农村公厕改造提升目标;原计划全市推行35个村开展撤桶试点,各乡镇(街道)自加压力,目前共有77个村先行开展撤桶试点,共取消固定垃圾堆放点572个,取消公共垃圾桶2742只;新建美丽庭院示范带10条,全市美丽庭院数的比例达到30%。

  在扮靓村庄的基础上,建德市还重点打造“拥江发展”的跨镇域美丽乡村景观带,实现景域之间景观带相接、景点相连,把“点上盆景”串成“面上风景”,形成完整的美丽乡村骨干网布局,基本实现精品线“镇镇通”。

  人居环境整治最先改变的是村容村貌,紧跟着变化的,是村民惯常的生活习惯,最终提升的是整个乡村的精气神。

  寿昌镇桂花村微治理模式的告捷,让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一座城市提升治理能力的无限可能,建德聚焦凝聚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

  桂花村400多家农户,划分为12个片区,形成“片长牵头、骨干监督、家家管护、人人参与”的保洁模式,每年节约保洁费用15万元;桂花村农村议事协商中心“面世”,实行村民理事会“提事”、村两委“定事”、村民代表“议事”、村民“决事”、理事“办事”、公开“评事”的协商议事程序。

  当越来越多“美丽样本”出现,“以群众推动群众”效应便逐步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真正成了各家各户的自家事,建德也因此走出了一条“小投入”撬动“大变化”的新路子。

  提炼乡土文化精髓

  为乡村善治塑魂

  在快速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的乡村治理,核心问题是面向持续变迁的社会结构,如何尽快建立新的秩序和发展方向。建德的方法是,挖掘和借重乡土文化的力量。

  乡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本色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特质。60多年前,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影响了一代人;上世纪60年代,三都镇镇头大队齐心协力,开山采石,凿壁砌坝,仅凭人力在村庄后源溪上游修起一座水库灌溉庄稼,这样的“镇头”精神,也一直被口口相传。

  如今,这些优秀乡土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星火燎原全面铺开,成为建德乡村柔性治理的宝贵资源,也成为建德探索提升乡村治理的融合路径。

  就在不久前,梅城镇与浙江联众乡村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联众千鹤文旅产业综合体的项目协议,借千鹤村独特的村庄文化和平台资源,进一步整合强化旅游基础和景观资源。“曾经失落的乡村文化即将复苏,我们将以千鹤文旅产业综合体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向更精品、更高端的定位快速发展。”梅城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8年9月,全省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在三都镇镇头村揭牌。以文化礼堂为突破口,“镇头大队”文化品牌形成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从无特色、无优势、无产业的“三无”村,到有故事、有文化IP、有产品的“三有”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遍布浙江各个乡村的文化礼堂,已成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承乡土文脉、引领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按照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的要求,近年来,建德扎实推进“礼堂全覆盖、管理全星级”,打造高星级文化礼堂集聚区,仅去年一年就完成40个文化礼堂建设任务。

  伴随着文化、精神的凝聚,建德乡村治理告别碎片化,走上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位于建德西南部的大慈岩镇,有近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家风畅优、民风畅美。以新叶村、上吴方村、李村为代表的古村落群,家风家训、礼仪文化、房派文化浓厚,造就了当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舍、邻里互助和睦”的治理模式,成为传统村落治理的典范。

  围绕这一地方特色,大慈岩镇通过恢复和寻找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提出“新时代·邻里睦”的概念,将古村治理应用在现代治理中,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邻里、“乡村自治”夯实在邻里、“志愿服务”下沉至邻里。

  重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乡村善治铺路

  今年,建德市以推进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为契机,拉开了全市“乡村善治”大比拼活动大幕,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全市实现产业兴、村庄美、治理优、实力强的善治村覆盖率85%以上、示范村50%以上。其中,到今年底,善治村达到40%以上,示范村达到20%以上,为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提出这样的目标,源于对建德乡村未来的自信,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下,乡村高质量发展活力被激活。解读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乾潭镇幸福村的变迁“密码”,便是乡村治理带动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解。

  曾经的幸福村靠着承包山塘租金等,年集体收入仅有区区2万元。2002年,刚担任幸福村党委书记的徐益民下定决心,不能让幸福村空有“幸福”之名。为充实村集体经济的口袋,村两委班子转变思路谋发展,积极盘活村中闲置资源,借助村大礼堂改造的契机,在附近新建厂房。

  早前,幸福村建起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对外出租,为村里带来几十万元的年收入。随后,村里修起了6米宽的水泥路、亮起了路灯,也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幸福村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吸引越来越多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创业。村里的“80后”小伙子陈东阳过去都在外打工,看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就回到自己家乡创业。“主要种草莓。每年的收入要比在外面打工收入好很多,现在新农村发展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商机。”

  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幸福村甩掉了“薄弱村”的帽子,更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千亩梨园、百亩葡萄等产业全面发展,民宿餐饮、观光农业陆续建设,胥源书画社、幸福部落等文旅项目先后投入使用,基本形成集“吃、游、娱、住”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如今,村庄实现景区化运行,年游客接待量超10万人次。

  乡镇的主动治理提升,也加快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2018年,乾潭镇签约G60科创走廊乡村旅游联盟,与上海松江、嘉兴、金华、苏州、湖州、宣城等九地共建共享,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

  与此同时,伴随着长三角基础设施的共融共通,“浙西交通枢纽”呼之欲出的建德,也在集聚多元人才,带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促进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去年建德市推进十支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新认定乡土人才3000人,吸引1114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812人次、新兴职业农民628人次。认定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12名,建立两个杭州市级大师工作室。

  以德为媒,筑梦乡村。建德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逐步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