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磊)
钱塘三月,春风杨柳万千条。
和春天一同苏醒的,还有求贤若渴的热望。两战都要赢,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要统筹推进,人才引进的脚步不能停。杭州主动出击,用一朵“云”,加速驱动一座城——
2月26日上午10点,由浙江省委人才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主办的“杭向未来”高层次人才云聘会正式上线,1300余家名企名校名院提供了28000多个岗位,领域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均是此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曲”。
其中,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娃哈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295家用人单位,自发拿出近万个职位,优先录取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因为,“你们守护大家的生命,我们守护大家的职场”,大华股份如此倡议。
“杭州”二字,因为这场“云聘会”,这两天再度成为热词。截至2月27日中午,杭州“云”引才这一话题,在微博上24小时内阅读次数突破1亿次,有23.4万人扫描二维码浏览“云聘会”。
创客扎堆的钱江新城 记者 姚颖康 摄
一朵“云”
解锁纳贤通道,助力有序复工
大疫如大考,题题都烧脑。杭州不打乱仗,始终能给出新的解题思路。
在疫情严密防控的第一个月,这座城市用一张五色疫情图、一枚三色健康码、一个智控指数,求得了精密分级智控的杭州解法;当防疫与复工的“两战”同时开打,杭州又用一朵“云”,解锁了招贤纳士、求职应聘的新通道,揿下了安全复工、有序复产的加速键,可谓举重若轻。
这场在杭州史无前例的“云招聘”,被形容为“浙江省历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网络人才招聘盛会,可以同时容纳10万人共襄盛举、在线面谈。
那么问题来了:当群贤毕至,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岗位,二者之间如何精密匹配?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杭州提供了十分友好的操作界面:“云招聘”不搞层层审核、环环筛选,无论求职者身在天南海北,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察看心仪的岗位、一键递交简历,并与用人单位“码”上相约。不愧是孕育了阿里的互联网之都,答题思路清晰明了。
“云招聘”成效如何?看数据说话:杭州“云聘会”仅启动一天,就有3万余人投送简历,转化率相当可观。
八个“锦囊”
优化人才生态,涵养一流双创氛围
“云招聘”只是杭州“引才大礼包”中的八个“锦囊”之一。
其余七个“锦囊”,打开每一个都有惊喜:
其一,加快落实“人才生态37条”,发放应届大学生租房补贴、提高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标准、加大人才专项租赁房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
其二,发布全球引才宣传片,向世界展示杭州人才生态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
其三,开展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云评审;
其四,启动云上“创客天下·2020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其五,推出杭州 “人才e卡(码)通”;
其六,推进人才成果转化合作,举办“战疫情、促发展——杭州人才成果云享会”;
其七,推动一批重点引育的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尽快落地……
注意到了吗?这些“锦囊妙计”都可以在云上实现,而它们也绝非“非常时期”的“一时之策”。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毛溪浩表示,从长远来看,杭州期待以这八条“特别之策”,为杭州更大周期的持续发展积蓄动能。
有什么样的水源,才能孕育什么样的生命;有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涵养什么样的生态。
以“云招聘”为代表的八条“特别之策”,表达了杭州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涵养最热双创氛围的诚意。
聚天下英才同创业、集八方贤达共创新,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亲清的政商关系,离不开丰沛政策供给的时间之功。
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多年领跑全国第一的杭州,成了很多人来了就再也离不开的城市。
海创园 通讯员 杨熙 摄
“云”集智慧
千万人口大市的基层新治
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19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36.0万人,比2018年末净增55.4万人。
从“枕靠西湖”到“揽江入怀”,这座千万人口大市的每一个日常,都不寻常——
如何准确把握好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时、度、效?如何统筹好“静下来”和“动起来”的微妙关系?如何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战疫期间,这座城市用“云”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大数据治理,为社区管好“小门”、管住人提供信息支撑;“电社工”小程序在手机上即刻操作,电力大数据为精准调节企业复工节奏做好部署;“零接触”政务服务,可实现“跑零次”即办结;而“云招聘”,更是云集人心所向、云集时代智慧。
可以说,这朵“云”已经成为杭州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基层智治的有效手段。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次战“疫”中,杭州不断在人们心中留下鲜明记忆点——
从高效、人性化的处置到三色健康码,从复工专列到“云招聘”,从“静”下去到“动”起来,杭州主动作为,赢得了比钻石更宝贵的时间,赢得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赢得了万千人才对杭州的心向往之。
此时的杭州,趁势而上,加速招才引智,努力为城市的发展储备人才和团队,必将驱动未来产生更强劲的动能,向着打造“一城一窗”的目标,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