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艺 姚颖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年初一的餐桌上,年年都有新花样。但在72岁的天竺筷第五代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连道的餐桌上,始终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天竺筷。
天竺筷是老杭州人最熟悉的东西,许多人第一次拿起筷子,用的就是它。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机器生产和一次性筷子的普及,让天竺筷遭受重创,一度面临消亡。彼时,在医疗器械生意上攒下第一桶金的王连道却开始关注这个即将消失的产业。2000年左右,杭州推出了一套著名的旅游纪念品——“杭州四宝”,包括天竺筷、王星记扇子、杭州丝绸、张小泉剪刀,王连道便是这款产品的最初策划人之一。
“这个东西上市反响很好,但是我停住了。”为什么喊停?王连道说着,打开工作室书架上一个有些老旧的盒子,其中有双保存了20年的天竺筷。只见筷尖部位有的粗、有的细,表面凹凸不平,制作工艺相当粗糙。“用这样的筷子吃饭,还不戳到嘴?即便暂时销路好了,长久也会面临消亡。”
于是,他开始亲自学习天竺筷制作工艺。从前做车工、做医疗器械的经验,帮助他改造升级了一些传统天竺筷制作机器,再融入当代的杭州文化艺术特色,如今面世的天竺筷已经焕然一新。
毛料选择、花纹设计、雕版制作、烙花、抛光、磨头、上头固定……传统工艺一样不减,但产品质量和艺术价值却大大提升。七寸六分的筷身上,出现了十二生肖、西湖十景、祥云、中国传统波浪纹的烙花,筷头也改换成三潭映月的形状。方寸之间,凝聚气象万千。
“一味地复制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行的,怎么让它在当下这个时代生存,才是传承的关键。”王连道说。如今,天竺筷用“三条腿走路”,它是杭州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各大活动的工艺礼品,时不时还会出一些“大师收藏款”。短短20年间,实现了从几近消亡到涅槃重生的华丽转身。
大年初一,高朋满座,满桌美味佳肴。但餐桌上,最让他牵挂的,还是那一双天竺筷。如今,王连道的女儿王旭琼已经成为天竺筷第六代传人,沿着父亲走来的路,继续投身非遗文化传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