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其他城市能给杭州带来什么经验借鉴?浙江在线杭州频道推出《双城记》栏目,助力城市国际化。
【地点】日本东京
【模式】从1989年至2015年,东京生活垃圾减量超过一半。垃圾量成功减少,依靠的正是东京从规则制定、建设、运营到监管全方位做“加法”。
图为在日本东京都港区资源垃圾处理中心,经过筛选压缩成包的易拉罐。新华社发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2月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李如)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不妨看看垃圾分类推行数十年的东京。一项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15年,东京生活垃圾减量竟超过一半。垃圾量成功减少,依靠的正是东京从规则制定、建设、运营到监管全方位做“加法”。
乱扔垃圾就是违法
垃圾减量需要从源头治理。垃圾这件小事,也曾让东京“苦恼”。1989年,东京都23区(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历史峰值,约490万吨。其中一半是填埋处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第一项加法,是增加立法。起初,东京依据《环境基本法》制定颁布了三部法律,分别用于抑制自然资源消耗,确保废弃物正确处理,以及资源再利用。通过立法引导政府、企业和市民正确扔垃圾。企事业单位投放生活垃圾,需要向所在区缴纳处置费用。
但是,如此宏大的法律,未必能覆盖到市民的每一项日常行为。而日本通过一部《轻犯罪法》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一些国家,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乃至游手好闲等个人行为,只需受到“道德层面”谴责,但在日本却被写进法律,并处以罚款甚至刑罚。
完善的立法看似严苛,反而促进垃圾分类顺利推行,久而久之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习惯。
让焚烧垃圾“脱敏”
第二项加法,是垃圾末端处置合理布局,善加利用。
末端处置往往会引发邻避效应,不受周边居民欢迎。而东京通过科学布局和运营,让末端处置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东京都23区,一共有21座垃圾焚烧厂,散落在中心城区各个角落。每天焚烧总规模达到1.17万吨,规划处理量远大于实际量。因此,常年有2座工厂会“轮休”。工人对“轮休”工厂进行维修,确保所有工厂都处于最佳运营状态。
21座焚烧厂中,不少处于住宅区和商业区。考虑到环境影响,东京投入大量资金改进垃圾焚烧的设施和技术,不断提高排放标准,定期对社会公布排放指标情况。2015年,21个焚烧厂支出高达42亿日元,其中近7成是运维费用。
此外,东京把焚烧厂这个敏感角色巧妙包装,提高社会接受度。例如,许多焚烧厂都配有温水游泳池,电力来自垃圾焚烧转化资源,可供附近居民使用。多余的温水和热能就向周边出售,吸引公园、宾馆、体育文化馆、热带植物馆在周边聚集。
增加可回收资源
第三项加法,则是生活垃圾计量的精细化。在东京,不少区通过制定精细的垃圾计量标准,提升可回收资源的数量。
据介绍,东京每个区都可以制定属地生活垃圾资源化分类方法,东京环境局只提供分类指导。
例如,东京都港区按照5种类别分类。文京区更精细,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理出分别品目一览表,将840多种常见生活物品按照6种方式归类,还给出投放的注意事项,并针对大型垃圾和可回收资源两类进行细致指导。东京都几乎所有区市町村都出台了这类操作细则。
监督主体多元化
在东京,监督垃圾分类运营的工作人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就是第四项加法,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东京都23区鼓励居民参与监督垃圾分类的整体建设、运营。东京都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焚烧厂)、居民代表、区政府三方组成“运营协议会”“建设协议会”,负责监督焚烧厂的运转安全、排放物是否超标等问题,并公布环境调查报告。
社区和非政府组织(NGO)也能发挥作用。在东京,社区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教育和推广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循环利用。NGO则向社区提供环境保护的教育及学习的机会,监督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行为,提交环保相关建议,为政府及公司管理者举办环保相关的研讨会。
此外,在工业垃圾生产者和工业垃圾回收之间,东京也在思考和引导两者如何建立双赢关系,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新品时倾向于生产能循环或再使用的商品,减少垃圾产生。
(内容综合自解放日报,记者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