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已经不远。浙江帮扶贵州、湖北、四川等地深度贫因县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7月中旬开始,浙江日报记者走进这些深度贫困县,看浙江干部如何在“精准”二字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一路发回现场报道。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24日讯(记者 霍翟羿 通讯员 杭组文)占地面积2201平方公里的贵州天柱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5家,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或是依托本地的矿业资源经营的企业,纯市场竞争型的工业企业数量为零。
而和天柱县结对的杭州市余杭区,规上工业企业的数量超过2000家。
这样的对比,让“兴业”成了摆在来自杭州的扶贫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
“想要实现富裕,首先要能够培育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杭州挂职干部,天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彪告诉记者。
竞争力从何而来?
今年30岁的吴位宝,在叔叔吴国基的服装厂里当总经理。不久前,他还在凯里跑长途,叔叔的一个电话,把他“召唤”了回来。
“叔叔在天柱开了个小服装厂,十几年没怎么扩大过规模。他在电话里跟我说,杭州的扶贫干部给我们这边带来了一个项目,可以去杭州的大服装厂学习怎么把服装厂做大、做好。”吴位宝回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卖掉车子,和叔叔一起奔赴杭州。
这是2018年8月,天柱县与杭州市余杭区的服装龙头企业、香港上市公司华鼎集团推进的服装产业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双方将联手在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联山新区打造一批服装加工扶贫工厂,由华鼎集团提供创业团队培训、机器设备、订单支持,天柱县提供员工培训、生产厂房、配套服务。
和普通的“扶贫车间”不同的是,这批服装厂的老板,有一部分是天柱本地人。
“天柱需要的是‘创业致富带头人’,需要本地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胡彪说。
这个私下被称作“本地老板”的企业培养计划,激发了天柱人的创业热情。2018年9月,服装产业合作项目创业团队招募公告发布后,短短两周内,天柱全县共有22个创业团队报名。9月19日,经遴选的天柱县首批3个创业团队共18人抵达华鼎集团接受培训,每个创业团队由1名创办者和5名左右骨干组成。
吴国基和吴位宝的团队,就是这三个创业团队之一。经过培训后,这些团队回到天柱,办起了第一批新厂。
被寄望于成为“本地老板”的领头人,意味着他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让他们的“野心”更大了——当记者在服装厂采访时,吴国基正在福建谈一笔校服生意,这个夏天,人们很少能在天柱县城看到他的身影。
叔叔不在,吴位宝也不闲着,抓生产、忙业务,新厂和老厂来回跑,他也在期待服装厂的未来。“台产能够达到杭州的一半,我们就能有钱赚。”
据统计,第一批天柱“本地老板”办起的服装厂,共吸纳就业200余人,50%以上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
天柱的服装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一批“返乡潮”。
离乡十几年的杨志镇,今年被在天柱县投资建厂的上海秒优公司以高薪聘请,回到故乡管理一个服装厂。
“在广东做了十年的服装,老人和孩子都在老家,其实一直是心挂两头的。”杨志镇说,“现在老家的服装产业做起来了,我们也很愿意回乡发展。”
据统计,天柱县在外打工人员中,有2万人从事服装和箱包行业,他们是天柱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基础。
如今,天柱的服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将能吸纳300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0名以上,年生产加工各类服装上千万件,实现服装加工年收入1亿元以上。
但东西部协作不仅仅是吸引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新建项目、招募本地工人那么简单。胡彪认为,在创业基础比较薄弱、创业氛围不够活跃、创业者实力不强的西部地区,培育本土创业者、激发内生动力更为关键;帮扶本地人创业、带动家门口就业,要双管齐下。
“我希望,这种培养‘本地老板’的做法,能够活跃后发地区的创业氛围和民营经济,打造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新模式。”胡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