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淳安县鲁家田村“第一书记”:初心就是为百姓多做事

在鲁家田村的来料加工点,张飞烽帮助村民整理衣服。 记者 刘健 摄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健)鲁家田村,淳安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从杭州驱车来村里,需要近4个小时车程。

  6月30日,杭州市人防办派驻鲁家田村的“第一书记”张飞烽将他办公桌上的日历翻到“九月”,画了一个圆圈——这是张飞烽结束两年任期的日子。

  无法想象告别。张飞烽平常每次回杭,都得“背”着村民,要不然,出村的路上甚至会上演“十八相送”。他究竟有何不同,让村民如此不舍?

  在村西口的山林前,记者终于见到了张飞烽。他正穿梭在一堆粽叶里。

  “张书记,这次请来五芳斋,你又‘几顾茅庐’了?”站在一旁的村支委汪贤军和张飞烽打趣,“我都担心你的面子用完了……”

  没等汪贤军说完,张飞烽就摆了摆手:“为老百姓办事,不怕丢面子。”

  张飞烽说得轻描淡写,实际上,为了协调对接五芳斋推销粽叶,他请战友帮忙牵线,邀请了20多次,才请到了五芳斋的人到村里来。最终,村里的粽叶价格每吨增加了2000元,青叶价格每斤提高了5角钱。

  在张飞烽担任“第一书记”前,鲁家田村集体经济负债150多万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货卖不出好价钱。他上任后,不仅路通了,山货也找到了销路,这实实在在的变化,很多是靠着张飞烽一次次的执着换来的。

  点开张飞烽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条信息都在帮村民卖土特产。来鲁家田村之前,他曾向家人许诺,半个月回家一次。但两年间,张飞烽一个月都难得回一次家。

  建立红茶厂,请来师傅教授村民炒茶;与莫岛蜂业联合成立蜂业基地,请来技术员上村指导……去年,鲁家田村集体总收入达46.79万元,偿还债务100余万元。短短两年间,张飞烽帮助鲁家田村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一公里,是张飞烽从村头走到村尾的距离。一小时,是张飞烽吃完一顿晚饭的时间。

  捧着碗从村东走到村西,这是张飞烽每天晚餐时习惯的路线。下午5时多,张飞烽匆匆端着饭碗就往门外赶。记者跟着张飞烽的步伐,穿梭在狭窄的村道间。

  一路走着,张飞烽碗里的饭菜早已凉了,但他仍然没有停步。“我不放心一个人。”拐了几个弯,我们来到村民汪本新家,由于身体残疾,老人常年卧床不起。

  “飞烽啊,我身上臭,叫你不要总是来!”见到张飞烽,汪本新嘴里埋怨着,笑意却掩饰不住。

  “没事,是不是头发又长了,我明天就来给你修修。”张飞烽熟练地扶老人坐好,自然地握着他的手。离村最近的理发店远在20公里外的镇上,张飞烽便主动揽起为村里200多位老人剃头的差事,定期上门为老人剃头。

  张飞烽心里有本明白账:全村300多位留守老人中,25名老人条件最差,以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为主。“他们就是我这两年重点关注的对象。”

  “张书记也是有‘脾气’的。”对于村委会主任汪南洋来说,张飞烽上任后开的第一次大会,让他见识到“第一书记”温和外表背后的气魄。

  2017年11月25日晚,鲁家田村召开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会议开始,交头接耳之声不绝于耳。

  张飞烽突然站起身来大声说:“我向大家郑重地道歉,没有把会议组织好,会场纪律差。”

  一言既出,台下鸦雀无声。会后,张飞烽约谈了几位党员,之后,村里会场纪律明显改观。

  在张飞烽牵头下,村里研究制定了村两委的12项工作职责、5项议事规范和23项管理规范制度。很快,村两委班子团结了,党员队伍管理起来了,村子的产业发展也开始走上正轨。

  归期将至,张飞烽的心上挂念着的是鲁家田村的未来。最近,张飞烽忙着为村里的绿茶和红茶分别注册“老树浙绿”“状元浙红”两个商标,忙得顾不上身体。

  张飞烽患有强直性脊椎炎,挂职两年间,时常半夜疼得睡不着觉。“医生和我说要好好休息,但没来得及去复查。”他说。

  短短两年的挂职工作,值得这么拼吗?张飞烽对记者说:“我对大山对农村是有感情的。我的初心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事情,让老百姓多一些笑脸。”

相关稿件
· 淳安丨厚植“双创”沃土 建设康美千岛湖
· "我最年轻,我下水!"淳安"涵洞哥"一头扎进半人高的山洪里
· 淳安村民骑摩托被洪水冲走 党员干部徒手将其拉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