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争相涌入杭州,成为用“奋斗”书写城市历史的杭州人,为这座风景秀丽的创新之城注入新活力。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推出《奋斗者说》栏目,记录杭州人在这座城市创业、奋斗的故事;也通过他们的青春与梦想,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变迁,时代的印记。
【人物名片】
张高立,1974年出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发。 从事农业近20年,扎根余杭8年,张高立创立“鱼校长”品牌,自己出任校长,探索出生态养殖模式。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4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走进位于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三白潭村的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路两旁分布着池塘,水面种植着多种水生植物。空气中闻不到鱼腥味,让人觉得这里不像水产养殖基地,反而更像是一个生态农业园。
10年前,这片“鱼米之乡”曾无人问津。董事长张高立和团队奋斗8年,这里已然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国渔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基地,他也获得浙江省“千万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个人、杭州丰收人物等荣誉。
从抱着“铁饭碗”到扎根泥土、创办品牌,张高立用8年时间,书写一部农人的奋斗史,也摸索出了一套有特色的鱼类养殖模式——“鱼校长”。
两次放弃稳定工作,多次遭遇滑铁卢
他为了情怀深耕渔业8年
张高立并非养鱼出身。出身农村的他,曾因考入机关单位成为全家的骄傲。然而,25岁那年,他忽然辞职进入了企业。
“那个时候正逢改革开放的浪潮,这当中面临很多机会,我也想自己做点事情。”张高立说。
家人不同意,他却铁了心要辞职。2001年,他离开了安徽家乡,来到浙江打工,靠着大学所学的食品营养专业,进入一家企业当技术员。
短短3年,张高立便从普通员工升到了总经理。等到第二年时,他的年薪已超过40万元。眼看着前程似锦,张高立却又有了新想法:创业。
“一次吃饭,突然发现我和朋友都对有机鱼市场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张高立说,当时,水产养殖业大多以粗放型养殖为主,忽视了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指标,而他希望能够生产出绿色安全的水产品。
2007年,张高立再度辞职,自己借来200多万,与合伙人的300万合在一起,在余杭区流转1000多亩土地。2011年初,企业成立了。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刚一开始,养殖的80万条黑鱼鱼苗几乎都受到了感染。
“当时损失了将近200多万元人民币。”张高立回忆,那段时间,许多人纷纷打电话追债。“就感觉做农业太不容易了。”
在专家的指点下,张高立发现黑鱼是肉食性鱼类,喂食的冰鲜鱼中含有大量的虫类,为了杀虫只能用药,水质因此变坏,导致黑鱼受感染。
为了改善水质,他找到10所高校,开始了漫长的水系统研发过程。合伙人失去了信心,可他却没有放弃。咬牙坚持2年,张高立终于用上了自己最满意的水。
2014年,爱折腾的他又改养刺少肉好、价格更低的加州鲈鱼。可是,他不知道鱼要分塘,导致大鱼和小鱼抢饲料,到了鱼要上市的时候,才发现鱼个头太小,根本卖不出去。
本想着趁着年关大赚一笔,结果却只能把鱼重新分塘多养七个多月。此时,价格回落,他一下子少卖了160多万元。“好在这批鱼养殖时间长,肉质更紧实,反而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身边许多朋友转行到其他领域,张高立却秉承着一份热忱,深耕农业8年,探索出一条生态养殖模式。
把鱼当作“学生”
探索智能化生态养殖之路
“养鱼就跟养孩子差不多,要经历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最后到就业等4个阶段,而鱼工厂就像是大学一样。”说起自家的鱼,“鱼校长”滔滔不绝。
张高立介绍,占地1400多亩的地方,分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个区域。鱼儿在不同的“年级”会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内养殖。
当鱼儿还是鱼苗的时候,工作人员就采用循环水育苗,在室内养殖区,采用恒温设备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生长在适宜温度下。
等鱼儿们生长到“中鱼”阶段,就进入“鱼跑道”去锻炼身体。在室外养殖区,28条“跑道”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通过一个推流系统循环流动。张高立告诉记者,鱼儿会沿着自己的“跑道”逆流游动。“这样可以让鱼时刻保持运动状态,从而增加其活性及繁殖效率。”
而到了成年鱼阶段,工作人员再将“鱼跑道”中的鱼送回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记者看到,在成年后的最后阶段,工作人员还会在每条鱼的身上打码。每一批次鱼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知道各自的生产、流通过程,做到可溯源。
“不使用抗生素、农药、化肥,我的目标就是严控食品安全,同时严守生态,不让污水流入自然。”张高立说,从投放功能性专用饲料到透明冷加工,整个过程不少环节都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
当“渔夫”的这些年,张高立注册了商标“鱼校长”,自己出任“校长”,立志带好数量庞大的“学生”群,精心呵护鱼儿们的健康成长。
去年,恒泽历时3年自主研发出的池塘生态自净循环养殖技术投入使用。它改变以往粗放型生产模式,引导水产养殖产业往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向转型。
如今,张高立养殖的鲈鱼、东海大黄鱼等肉食性商品鱼,年产量已达200万斤。这片鱼塘也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国渔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基地”和杭州市“菜篮子”基地。
拓展“公司+农户”模式
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清明节前,恒泽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团队。塘栖镇的10户农户前来考察学习生态养殖模式。他们作为塘栖镇的10户优质养殖户,首批与恒泽签订协议,共同养鱼。这是张高立想出的一种新的模式——“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
“在市场上,我们的鱼送入食堂和学校,还与商超合作,销量逐渐增多。”张高立说,从曾经的日销量3000多斤到今年预计6000斤,他们的目标翻了翻。
如何拓展养殖规模?一边是拥有技术的企业,一边是拥有鱼塘的养殖户。于是,张高立决定向养殖户提供鱼苗、私聊、装备,并提供技术支撑和销售服务。而养殖户则提供鱼塘,养殖鱼苗。
早在三四年前,公司就和仁和周边的养殖户开始进行探索。如今,“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已覆盖德清、宁波象山、余杭等地100多户,而塘栖镇更是全镇签约,在首批成功后,陆续开始学习、生产。
“我们把中学阶段的鱼送到周围的养殖户家去养殖,提供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张高立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在和养殖户的合作中,他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鱼苗卖给农户。农户养一斤鱼的成本在9元左右,而恒泽则以12元的价格回收。每养殖一亩鱼,农户平均盈利16000元左右。
“前十年的努力是为了情怀,后十年就要让情怀开花。”张高立说,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的鱼。
在专心于农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的今天,张高立还有一个心愿:为农业培养人才。“农业企业普遍高学历人才少,不少农业相关专业的年轻人也最终流向了其他行业。”
为此,他开始为公司制定“人才行动三年计划”,致力于培养90后人才。“企业管理岗和技术岗的老人们退居二线,为90后让路。公司60多人中,有一半以上的90后。”张高立说,他希望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前来就业。“毕竟,智慧农业、农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