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路 通讯员 胡学军)“多亏您的‘照看’,我们才没了后顾之忧!”2月13日上午,一条满含谢意的微信,发到了杭州长庆派出所“片儿警”傅加勇的手机上。春节期间,家住柳营巷的袁先生举家出游,他向派出所申请了“长假照看”服务——由民警“一对一”重点保障居民的户内安全。
“长假照看”服务,长庆派出所已经坚持了15年。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年“片儿警”们加了居民的微信好友,并上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民警、居民都能查看房子里的最新情况,并随时沟通。
去年12月起,长庆派出所为6位社区民警各自注册了微信号,并印制了新名片。名片上除了姓名、照片、警号、报警电话等常规信息,还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便是该民警的“片儿警”微信号。一个多月时间,每个“片儿警”微信号都加了约200个好友,几乎全是各自辖区的居民。
微信朋友圈,也是巡防朋友圈、调解朋友圈……长庆派出所的“朋友圈”将民警和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也让美好的生活“常青”。该所获得过全国人民满意派出所、全国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先进集体等重大荣誉。去年,该所辖区报警和案发率比上年降幅达到30%以上,刑事发案数已连续4年降幅达40%以上,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老典型”如何创出新佳绩?近日,记者连续两天蹲点长庆派出所,探寻这个“枫桥式”基层所队的“常青”秘诀。
服务零距离——
微信“朋友圈”,解难到深夜
2月12日一早,“片儿警”王杨出门了。天下着细雨,王杨一手撑伞,另一只手里紧紧攥着所里下发不久的《入户走访本》。
“今天至少走10户,加10个微信好友!”他叮嘱记者。
一户户敲开居民家门,王杨不断迎来亲切而熟悉的问候。“小王警官,早啊!”“小王警官,快进来坐!”在贡院小区3幢,89岁的白玉石老人拉住王杨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小王警官,上次谢谢你!”
原来,她的老伴王大伯去年底身份证遗失,因为腿脚不便无法到派出所录指纹补证。他们的女儿通过微信找到王杨后,王杨二话不说,带设备上门为王大伯录了指纹。从此,一家人与王杨的微信互动更频繁了。
“问民情、解民忧,一直是我们的传统。”长庆派出所副所长羊一华说,数十年来,该所始终坚持民警入户走访。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派出所全体干警都会深入社区,面对面为群众服务。“所里每位‘片儿警’的辖区里,都有数千户居民。如果光靠双腿,肯定跑不过来。怎样才能让群众随时联系到民警呢?”羊一华想到了如今几乎人人都用的微信。“民警有了微信朋友圈,服务不仅零距离,更是全天候。遇到民警岗位变动,微信号还能传承下去,继续服务。”
事实上,“片儿警”的微信朋友圈,不仅能帮家长里短,更能解燃眉之急。去年12月9日晚杭州大雪纷飞,王杨收到了家住仓河下的关女士的求助微信:“我母亲83岁了,一定要汇钱给别人买股票,怎么都劝不住!”
正吃着晚饭的王杨把碗筷一放,冒着风雪冲到了关女士家。“奶奶您看看,股票都有涨有跌,可对方号称稳赚不赔,哪有这么好的事!” 紧急时刻,王杨拉住关女士的母亲洪奶奶劝了足足两个小时,老人总算答应“缓缓”,并最终打消了“投资”的念头。
如今在长庆派出所,无论是值班还是休息,都可以看到民警忙着“打理”微信朋友圈,有时候,微信回着回着就到深夜了。长庆派出所民警杜国荣说:“有了微信朋友圈,虽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一想到我的回复都能帮到人,再累也觉得值!”
平安全时空——
巡防“朋友圈”,守护心贴心
无论到哪里,长庆派出所吴牙社区“片儿警”沈宏都会随身携带一张图。一有空闲,他就会把图拿出来,在上面写写画画。图上密密麻麻标注了吴牙社区的居民楼、道路、出入口、周边单位等信息。“这是社区的巡防图,也是平安的守护图。”沈宏告诉记者。
和吴牙社区类似,长庆派出所辖区内6个社区都是典型的“市中心社区”——小区密布、居民集中,区域内单位也很多,外来人口约20%,还有不少外籍人士。管理内容复杂,不断给辖区公安机关带来考验。
“长庆派出所创建了不少平安守护经典案例。比如,居民出远门,民警提供长假照看,定期上门检查等。可我一直觉得,光靠民警的力量还不够,只有大家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长治久安。”沈宏说。
2017年初,由沈宏牵头,吴牙社区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居民们争先恐后报名,半天就满额了。15位成员全部是社区的热心居民,80%以上是党员。他们穿起红蓝相间的马甲,每天巡防,风雨无阻。
他们也是沈宏的巡防“朋友圈”。70岁的“老周”周志良,曾是青春坊的保安队长。退休后,每次见到沈宏,两个人都会聊起小区的安保话题。慢慢地,心肠热、人头熟的周志良成了沈宏的“智囊”。当沈宏提出让“老周”加入“安全委员会”时,周志良第一时间就答应了,并很快成了骨干力量。
“老周”介绍“老李”,“小郑”引荐“小张”。经过两年的发展,沈宏的巡防“朋友圈”越来越大,吴牙社区“安全委员会”也越来越成熟:不仅有了成文的职责分工,还将整个社区划分为三个网格,并制定了详尽的“安全巡防图”和“安全巡防方案”。
2018年,吴牙社区范围内的40多家单位,也加入了巡防队伍,轮流出人护平安,巡防从“分时段”变成了“全天候”。截至2018年底,长庆派出所辖区内的6个社区,都成立了由群众、沿线单位、小区安保组成的巡防队伍,全年参与者超5000人次。
排除火灾隐患、及时清退“群居房”、捣毁助动车电瓶销赃窝点……2018年,在长庆派出所辖区内,由巡防队员发现并协助民警处置的安全事件达200多起。此外,巡防队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涌现了30余起。在辖区车水马龙的庆春路上,长庆派出所专门开辟了“表扬榜”,时时更新,鼓励群众们的义举。
“看民警们值班那么辛苦,我们也想分担一些。”周志良曾被“表扬”过3次,但他谦虚地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大伙儿。今后,我还要介绍更多‘朋友’进‘圈’,帮助更多的人。”
多元解矛盾——
调解“朋友圈”,共当“老娘舅”
在长庆派出所一楼,有一间“警民联调工作室”。作为一家地处市中心、连餐厅都舍不得设的派出所,不仅专门腾出一间房,更安排了一位专职调解民警处理各类纠纷。
自2015年创建以来,“警民联调工作室”成了长庆派出所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共处理了700多起纠纷,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一起。调解成功率更是一年比一年高,刚过去的2018年达到了99%。“有矛盾、找联调”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和事经”。
“警民联调工作室”为什么这么灵?在长庆派出所调解民警赵智勇看来,“秘诀”有两个——一是齐心,二是耐心。
“警民联调工作室”里不仅有民警、街道司法站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还有来自民间的“金牌调解员”、律师以及媒体人。
每遇到棘手的案子,赵智勇都会根据墙上的名单,一个个找来帮忙。调解时,工作人员之间也有分工——比如,民警会从社会治安方面进行教育疏导;司法站工作人员和律师根据法理分析,甚至模拟诉讼流程;而“金牌调解员”们,更多从情绪上进行劝解,在处理“家事儿”方面有奇效。大家拧成一股绳,居民间的很多矛盾迎刃而解。
“很多矛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双方都憋着一口气。”赵智勇说,700多起纠纷化解的背后,其实是数千次的劝导。“如果民警采取简单方法处理,比如处罚其中一方,矛盾非但不会化解,反而会激化情绪,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这时候,从不同层面劝劝,摆事实、讲道理,把纠纷双方情绪平复了,才不会留‘后遗症’。”
“派出所作为政府机构,有公信力;我们作为邻居,有亲和力;律师和媒体人,有专业知识。发挥各自特长,调解效果比单独出动好得多。”浙大御跸社区的“金牌调解员”潘美华对“警民联调工作室”赞不绝口。
“以群众为中心,以民意为引领,不断创新公安实践。”长庆派出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王泳表示,“‘朋友圈’进一步拉近了警民距离,大家同心共力,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在“警民联调工作室”的带动下,长庆派出所在各个社区建立了矛盾调解的分支机构。比如,吴牙社区的“六心工作室”,浙大御跸社区的“三合工作室”等。这些最新的调解“朋友圈”,成了警方化解矛盾的好帮手——2018年,经“警民联调工作室”和各分支机构调解的纠纷达到300多起,在长庆派出所辖区内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