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耀明向观众讲解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留 区委报道组 蔡卡特)1月3日,《潮涌萧山——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影像志暨吕耀明摄影作品展》在萧山区图书馆开幕。100幅从黑白到彩色的摄影作品,全景式回顾了萧山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向建国70周年献礼。展览将持续到20日。
当你走过这100张会在历史和时间中说话的照片,你一定会看到这样一个展览:一个反映萧山勇于变革和巨大成就的展览;一个关乎萧山人民砥砺奋进和改写命运的展览;一个展示萧山独特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承的展览;一个颂扬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敢于追梦的展览。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萧山开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涂造田工程。本次摄影展开篇就还原了百万萧山人民冒着钱塘江潮涌的危险,在寒冷的冬季滩涂上昼夜奋战的场面。
三十多个春秋里,萧山共发起30多期围涂运动,每一期参与的群众少则数万人、多则十余万人。萧山人民肩挑手扛共围滩涂50余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并筑起了长达200多公里的围垦大堤。
这一壮举被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诠释了“精卫填海”的现实意义,“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就来源于此。
上世纪七十年代,萧山召开农村促富大会,彻底消除了人们“谈富色变”的心理阴影,树立了敢于“想富”、勇于“致富”的思想观念,从而开启了萧山改革发展的大幕。
从沙地茅草屋,到萧山萝卜干,再到剥络麻、贩苗木、城河老街等反映萧山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历史细节的画面,都在此次摄影展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萧山全面实施农村承包责任制,转变了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观念,萧山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后来,萧山又普遍开展乡镇企业“一包三改”工作,即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带动了萧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随着萧山发展的加快,萧山正式撤县设市,开始从小农经济模式迅速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轨道。
出现第一批苗木经纪人、供销社组织货源举办展销会、为庆祝建国35周年首次燃放烟花、评选优秀厂长和办厂能人……
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一一亲历这些历史大事件,但从一张张黑白照片中,依然能看到萧山从农业强县向工业强市转型的步伐。
上世纪九十年代,萧山民营企业家鲁冠球成为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人物,轰动世界。此次摄影展中,呈现了一幅鲁冠球享受天伦之乐的照片,这也是这张照片首度曝光。
鲁冠球被国内外舆论誉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得益于萧山从1992年开始率先实行的乡镇企业转制,万向从一家乡镇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这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让包括万向在内的乡镇企业成长为民营大企,为萧山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萧山火车新客站启用、萧山市心路不断北延、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动工建设……这些反映萧山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格局提升的照片,将让你了解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前发生的深刻变化。
本世纪初,萧山“工业立区、工业兴区”战略实现新跨越,工业产值总量冲破千亿大关。工业冲千亿,不仅体现了萧山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同时也体现了萧山人民“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精神。
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萧山全面迈出新的发展步伐:打响跨湖桥文化这张历史文化“金名片”,萧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撤市设区融入大杭州发展格局……在此次展览中,你都能找到一个小的切口,还原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来,从“跨江发展”转向“拥江发展”,成为杭州城市格局发展的必然需求,拉开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嬗变,萧山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萧山进入地铁时代,到进入峰会时间,再到进入亚运时间,一个激荡人心、再起宏图、创造传奇的大幕,在萧山徐徐展开。
在从“融入杭州主城区”到“建成杭州主城区”的道路上,萧山汇聚起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合力,使全区人民都享受到了现代化国际化带来的发展红利。
每一行汗水,都蕴藏着拼搏的力量;每一次进步,都起始于争先的渴望。“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就像一把钥匙,打开萧山融入时代潮流的大门,也将继续引领萧山书写改革开放的传奇。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建国70周年交会的时间节点,用影像记忆记录岁月、留住乡愁,展览所呈现的萧山40年,是一部厚重的书、是一出深沉的剧、是一部真正的影像志。
快来萧山区图书馆走近这100张照片,让我们一起走近萧山、读懂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