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看老城凤凰涅槃④丨在梳理和雕琢中 重现杭城乡愁故事

  【编者按】

  在城中村改造中,规划确定为“保留”的部分,曾经处境尴尬。

  遇到老建筑,或是“留住乡愁”的呼声,不少人习惯采取“冷冻式保护”,不敢碰,也不知道怎么碰。

  “文物不会永远存在,终有一天会消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说,“但文化永流传。”

  现在,当城市更新、有机修补等字眼频频出现,如何在历史文化与城市协调中找到均衡点,杭州已经有了尝试。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通讯员 杭建宣)2017年年初,当记者第一次来到杭州拱墅的祥符老街,是因为这里要进行城中村改造,恢复老街旧貌。

  在当地老住户的口中,曾经的祥符老街上都是临河而筑的吊脚楼。但记者眼前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时毫无规划、随意搭建的钢筋水泥小楼房,以及满街满巷如蜘蛛网般的电线。

  传承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城中村改造对于杭州,更像是一种梳理和雕琢,让厚重立体的城市记忆,逐一浮现清晰。

  让历史重见天日

  莫干山路和三墩路交叉口附近,沿着祥符北路往里走,这片区域就是祥符老街。500多年来,南北向横跨宦塘河的祥符桥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

  祥符桥是五孔石粱桥,桥栏板有素面和须弥座,桥柱有莲花和石狮,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时,被纳入国家级文保点。

  尽管这条直直的老街依旧保留着部分木结构的老房子,偶尔可见一片斑驳裸露的青黑色砖墙,还有极具代表性的拱门,但埋没在一片钢筋水泥中,无人知晓这片街巷有那么悠长的时光。

老街已不是旧时风貌,到处是杂乱的电线和雨棚

  在街上开了13年面馆的老牛说:“拆了也好,这里太乱了,一下雨就积水。重新改造,以前被违章建筑遮挡的老房子就能重见天日了。”

  老牛说的没错,《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城市设计暨控规调整》已经出炉,街区主打粉墙黛瓦的江南院落风格,保留原街区石库门、高围墙、直屋脊等江南院落特征。

  “在传统建筑上,我们会考虑围合式的院落、大天井的空间,另外还会有一些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意义上的中式符号插入。”负责人说。

  原滋原味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也将完美融入。比如,清末民初的茧行,将有可能改成历史展示馆;北街15号的粮站旧址,考虑将改造成特色茶馆。

  不仅仅是祥符老街,伴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和老故事,被杭城百姓知晓。

海潮寺

  杭州上城区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东北角,几株参天古樟的旁边,那不起眼的一个小开间,原来是曾与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齐名的海潮寺,寄托着很多杭州人念念不忘的“海潮”情结。

  地处湖滨黄金地带的十三湾巷,是一条两三百米长的深巷里弄,不太为人所知。与几步之距的河坊街、高银街的熙熙攘攘、流光溢彩比起来,这条深巷里弄破败而又冷清。但就在百年前,著名银行家、雅号“金半城”的金润泉,就住在这条巷子的大院里。

  “一块碑,档案里的一段话,是无法让历史文化有生命力的。”杭州市城改办相关负责人说,“唯有让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知晓,才是真正的传承。”

  让地标留住城市记忆

  保留下来的,并不只是具有历史底文化蕴的文物。

  那些被时代所淘汰的老厂房、老建筑,虽然没有文物价值,但因承载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也被留了下来。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杭州盘活并妥善利用这些老厂房、老建筑,让它们有了新的生命力。

  经常往来于莫干山路的人们都知道,老杭州热电厂那座150米高的大烟囱,就是杭城老工业的标志。如今老厂房被拆除,但曾经终日吞云吐雾的烟囱,作为工业遗产保留了下来。

烟囱广场

  现在,这里正在被打造成一个特别的城市会客厅,记录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蜕变,成为杭州城北夜景的又一个亮点。

  再沿莫干山路走一走,会发现两侧30米宽的开放式绿道内,10多组充满创意的工业遗存景观小品,恰到好处地镶嵌着。

  一把巨型的张小泉剪刀,利索地将大地裁开,一根钢管调皮环绕,变成休闲椅和体育设施。看到这条路,就能看见这里的过去与未来。

莫干山路

  在滨江西兴老街,过去的故事,在城中村改造中一一复苏。老街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的回忆,留住了古镇的“年轮”片段。

  70多岁的老人王根生手绘的西兴地图,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历历过往——地图上,他清晰地注明了北海塘、西陵驿遗址、六眼井等上百个地名。

  作为运河大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西兴老街往昔的繁荣跃然纸上,王老所标注的上百个古地名,经专家论证后,悉数保留,成为另一种地标。

馒头山

  而在南宋遗风之地、杭州馒头山脚环岛附近,原本叉车进进出出、尘土飞扬的铁路仓库,也被装上了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北欧风的原木屋顶房、中式的茶艺杯盏……这个230多平方米的库房装饰一新,挂上了南宋皇城小镇(馒头山)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的牌子。

  游客们踏进这里,无需太多言语,厚重的过往就透过那高高的天花板以及青瓦灰墙迎面而来。

  传承了历史记忆和建筑肌理,又对区域功能和空间进行巧妙的改造、升级,平衡生活需求和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杭城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点点滴滴,创造出杭城百姓的新生活,也留住了一座城市立体的记忆。

  让乡愁有一个寄托之地

  其实,生活在城中村里的人们明白,城市在发展,环境在改变,城中村的不合时宜已是有目共睹。但他们脸上的那一丝不舍,对故土的那一份自豪,依然被杭州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发现,并想出各种方法,留住这些共同的记忆。

  在拱墅区和江干区,征集老物件的活动被先后发起。绣花裙、提篮等老式嫁妆,碾稻桶、锄头等农耕工具,衣柜、菜橱等生活器具……一样样老物件记录着拱墅的过去,也勾连着当下的生活。

  “在搜寻过程中,我们也时常看到村民们因为共同的回忆而更有凝聚力的场景。比如,原来有隔阂的家族一起在老房子前拍了照,邻居们约定每年重阳节都要小聚等等。”拱墅运河博物馆馆长谢爱弟说,这或许是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意义。

  搜集来的老物件们都被仔细地放到了博物馆库房,此后成为了城市乡愁展览的主角。

老物件

  在上城区,一部厚重的《石桥村志》记录了老底子石桥村的过往。翻开这本村志,油墨香味与石桥村的俗事乡情扑面而来,这里有循时间轴串联的大事记,这里有村风民俗、方言民谣、谚语传说,这里还有村里的人物名录,满满的石桥的味道。

  就连不少村里的小年轻都特别感叹:“说真的,如果不是看了这本村志,还真不知道原来老底子石桥还有这些习俗啊。”

  在西湖区,村民共建社区文化家园,让大伙儿在传承乡愁中,有了归属感。骆家庄因一座古新交融的社区文化家园,获评全国百家“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

  骆家庄社区文化家园中5000多平方米的空间,每一种设计,都由全村人讨论着来。四层的文化家园被设计成七大板块。文化礼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展演;茶室里的戏台,每月邀请文艺团队进村表演;而崇德堂则定期开讲,让村规民约人人知晓。

  尤其是当中的龙舟文化馆,更让村民们感受到村庄老底子文化的价值。如今,馆里展出的划桨、锣鼓、龙舟大旗,都是村民们自发从各地收罗来的宝贝,馆里还定期举办“划龙舟培训”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龙舟文化。

  乡愁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归属,在杭城有了稳妥的寄托之地。

  人们眼前,是一片腾笼换鸟、蓄势待发的城市新空间;身后,依然有那一方土地,随时守候心灵的休憩。

相关稿件
· 看老城凤凰涅槃①丨新旧交融 杭州城中村焕发新生
· 看老城凤凰涅槃②丨杭城焕新 只为生活品质之变
· 看老城凤凰涅槃③丨从村到城 “腾笼换鸟”的杭州新生活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